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9 21:16 编辑
第八回 听锤鱼醉声遭 望火兔迷光被擒
宋教仁家居的湘冲,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他小时候常和村里的伙伴们到溪边去玩耍,发现溪水中有一种俗称“土哑巴”的小鱼,长不过三五寸,大不过火口粗,细鳞,身体滚圆,特别机灵。即使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游动,但人一靠近,就很快四散,谁也别想抓住一条。溪的中下游有一处漩水潭,潭水中除了有“土哑巴”一类的小鱼外,还有鲇鱼、鲤鱼、鲫鱼等不少大鱼。早些年,村子里有个青年人,自制火药去溪潭炸鱼,由于采用的引信很短,不慎炸断了右臂,后来村人们就管叫他“独臂渔”。 独臂渔提着钓竿朝出晚归,他左手上钓饵,左手执竿垂钓。有一天,他来到宋教仁门前的池塘钓鱼。天气很热,宋教仁给他送去一壶凉茶,独臂渔十分感激,便和宋教仁扯起谈来。 宋教仁问他鱼类会不会睡觉。独臂渔告诉他,鱼肯定睡觉,而且要找最安全的地方去睡,大水面的鱼夜晚“落堂”,就是栖息在塘水最深的地方;溪水中的小鱼,找不到深水处,就躲藏在溪边水中的石罅里。 宋教仁又问他鱼最怕什么?独臂渔又告诉他,鱼最怕的是声波震动。譬如炸鱼,即使在潭水当中炸响,潭边的鱼也会震翻肚皮,浮在水面。不过要赶快去捞,不然,过一会鱼醒了,就会游跑。 这天晚上,宋教仁躺在床上,回想起独臂渔叔叔话,突然产生一个念想,他要验证一下那些话是真还是假。 次日清晨,宋教仁寻着一把锤子,跑到溪边,发现溪水中还没有小鱼游动,就在露出水面的石头上用锤敲打几下后,立马伸手到水中石罅去探摸,果然一手就抓捕到几条“土哑巴”。 尔后,他相邀村里的孩子,带着锤子,趁早赶到溪边,去捶打溪水边石头,捕回“土哑巴”,让大人们放进油锅里,炸熟了吃,味道鲜美。由于“土哑巴”是因锤打石头受震而失去机灵被捕获回来的,孩子们就称之为“听锤鱼”。 宋教仁14岁那年春天,村人在湘冲山坡垦出了大片荒土,种下黄豆。然而,豆苗长出不久,一夜之间全都没了。有人发现,是山中的野免偷吃了。 野兔头部略似老鼠,长耳,眼大突出,上唇中部裂豁,尾短而上翘。由于后肢长于前肢,所以善于跳跃,跑起来飞快。野兔的繁衍能力特强,妊娠期只有一个月,故称“月月红”。野兔多了,对农作物危害很大。大家想方设法防止野兔糟蹋庄稼,扎起稻草人,吊起烂蒲扇,可全都无济无事。 宋教仁想,人们常说“兔子望月”,即说明野兔在夜晚见到月光时,就会进入痴迷状态。这天夜里,他想出一个办法,用干枯的竹枝与稻草绑扎了一束火把,蘸上桐油,点燃后举着火把到山地里去观察,恰巧见着一只野兔望着他的火把,一动也不动。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宋教仁忽地想起唐人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句,兔罝即兔网,他连忙回家去找哥哥宋教信来用网捕兔。 宋教信比弟弟大3岁,当时已是一条17岁的莽汉子。他在学医之余,用麻绳结了一部渔网,装上锡网脚,网撒开去,张得很圆,而且声音很小。弟弟让他去撒网捕野兔。他开始有些犹豫,但很快就决定去试一试。 兄弟俩举着火把返身到黄豆地边,居然发现两只野兔在啃食豆苗。宋教信作个手势,让弟弟举着火把站在原地不动,自己轻手轻脚地绕道到一只野兔背后,一网打下去,网住了那只野兔。他连忙丢下手中的网手绳,上前按住网中的野兔,揪住长长的兔耳朵从网中将它擒了出来,提在手上,足有六七斤。 自此,宋教仁兄弟俩捕捉野兔的方法,为当地人纷纷仿效。野兔很快稀少起来,当地庄稼得到了保护。因为这种猎捕方法,首先是用火把光亮吸引野兔痴迷,人们就把这样捕来的野兔叫做“望火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