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24|回复: 14

夯夯砸的海龙王——治水浩歌石硪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9 05: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4-11-19 06:01 编辑

      澧州硪歌既是号子,也是山歌,是澧水流域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她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鲜明,音乐铿锵,一领众合,具有浓厚的水乡气息,是湖乡文化的典型代表。她内容分为叙事、抒情两大类,领唱高手一般都能即编即唱,且用词诙谐幽默,风趣动人,极宜煽情。她主要流行于澧水流域中下游的安乡、津市、澧县、临澧等地。安乡硪歌是澧州硪歌的佼佼者,2006年被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一九五二年在在安乡境内的荆江分洪工程中,硪工队数以千计,工地硪歌冲天,极大的鼓舞了部队官兵及广大民工的士气。
      新中国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这三十年多年时间里,几乎年年兴修水利。地处洞庭湖西的澧水流域,大到荆江分洪、治理西洞庭湖,小到整修生产大队的堰塘。我所亲历、亲闻的上世纪是六、七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那时,每年秋修、冬修,县、社、队都有水利工程,劳力统一调度,集中餐宿。生产队的小塘小坝就只能由在家的“三八六一”部队见逢插针去完成。那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人定胜天”的激情年代,修建水库、堰塘、干渠的堤坝,没有掘土机、推土机、压土机,全靠社员群众的力气,手挖肩挑,硪砸夯捶。如果历史回转三十多年,冬春时节,无论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的硪歌。
      所谓硪,就是一方錾凿的石头,又分飞硪和抬硪。飞硪,约两尺见方、二十公分厚、五十公斤重的一块青石,四角凿有孔,系着八根绳子,由八名男女劳力各扯一根,匀称地站在飞硪的四面八方,沿这新铺垫的新土一段一段地夯打下去。
      “耶——吆啊哈嚯——嚯!”领唱发号了。
      “耶——吆啊哈嚯——嚯!”众人跟唱起来,同时,八根绳子将石硪平衡地扯掀过头顶,石硪自然坠落,在松土上砸实一方新土。
      “耶打——吆呀嚯——嚯嚯吆嚯嗨哑!”接着领唱。
      “耶打——吆呀嚯——嚯嚯吆嚯嗨哑!”众人跟着
      八根绳子又将石硪平衡地扯掀过头顶,石硪又自然坠落,在前一方新土边又砸实一方新土。
      打硪,不只是吆喝拉呼,精彩的是领唱喊词,众人吆喝,跌宕起伏,激越昂扬,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领唱:“社会主义呀!”
      众和:“耶——吆啊哈嚯——嚯!”
      领唱:“力量大哎!”
      众和:“耶打——吆呀嚯——嚯嚯吆嚯嗨哑!”
      领唱:“兴修水利呀!”
      众和:“耶——吆啊哈嚯——嚯!”
      领唱:“建堤坝呀!”
      众和:“耶打——吆呀嚯——嚯嚯吆嚯嗨哑!”
      …………澧州硪歌内容丰富,叙事类以一些传统戏曲唱本为主。抒情类则可自由发挥,随兴演唱。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不仅具有简约美和质朴美,同时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引人入神。它流传广泛,按地域分布,已基本形成高山调、花丘调、平原调、湖乡调四大流派。它以口头形式传唱,无需其他乐器配合,旋律简单优美,朗朗上口,好记易学。衬词、衬句在硪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首硪歌能脱离衬词、衬句而单独存在的。有的硪歌歌词少,衬词、衬句多,甚至全部是衬词、衬句。如:“耶——吆啊哈嚯——嚯,”“耶打——吆呀嚯——嚯嚯吆嚯嗨哑”。飞硪、抬硪的歌词互通,曲调在节奏节拍及演唱风格略有不同。飞硪歌节奏舒展,音调开阔嘹亮;抬硪歌紧凑深沉,音调结实有力。 歌词的多少,品位的高低,全在领唱的智慧。领唱词穷,转请高明,不得中断。唱起来熟悉,听起来动情,忘记了疲劳,让石硪飞上了天空,砸实了大地。这几首歌是最流行的:
打起石硪/把歌唱,硪工情绪/高万丈。
八位同志/齐努力,堤身随着/歌声长。
打硪莫打/哑巴硪,板起面孔/不快活。
你说古来/我说今,你打哦火/我唱歌。
太阳出来/一点红,各位硪友/来上工。
硪辫一拿/就开唱,金鸡难比/领硪工。
打硪伙计/听我唱,石硪飞在/头顶上。
不打太阳/不打月,次次打的/海龙王。
五月里来/是端阳,割完小麦/快打场。
六月骄阳/红似火,车水灌田/润秧禾。
早谷扬花/正要水,十八姣娘/正配郎。
张郎李郎/选好郎,好吃懒做/当和尚。
      比起飞硪来,抬硪就笨重得多,号子和歌调也深沉的很。抬硪,就是一麻石柱,这石柱约一米高、一尺见方、八十公斤左右,四根结实的木棒在石硪上端捆扎出八支木把。八位彪形大汉各执一把,随着硪歌的旋律和节奏将硪尽力抬高,然后突然松手抛下,石硪将松土砸实——
      领:抬起硪来夯地脚!
      众:“吆呀嗬,吆哑嗬!”石硪抬起落下两次。
      领: 一夯就是一肚子歌,
      众:“吆呀吆嗬嗨!嗨呀吆呀嗬!” 石硪又抬起,迅速落下四次。
      领:妹推车子我打硪,
      众:“吆呀嗬,吆哑嗬!”石硪抬起落下两次,
      领:我的硪歌飞过河。
      众:“吆呀吆嗬嗨!嗨呀吆呀嗬!” 石硪又抬起,迅速落下四次。
      领:车子听歌长翅膀,
      众; “吆呀嗬,吆哑嗬!”石硪抬起落下两次。
      领:硪听号子长了脚,
      众:“吆呀吆嗬嗨!嗨呀吆呀嗬!” 石硪又抬起,迅速落下四次。
      就这样,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号子嘹亮,热火朝天,社员群众乐以忘疲,一硪一硪地夯实一座又一座堤坝。劳动人民的汗水汇成浩瀚的甘泉,浇灌着农田,水旱无忧,五谷丰登。
      硪歌是夯歌的主体,澧州夯歌是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夯有木夯和石夯之分,我说的硪歌是我在家时涔河以北的石夯的真实记忆。大面积的夯砸只有石夯才能提高效率,但工地的边角地带和堰边地头的小修小补又非木夯不可。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墙解剖,发现了大量的夯窝,即是有力的佐证。在千百年传承和发展中,饱受荆楚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受到与田歌、山歌、习俗歌的影响,简单的劳动口令逐渐形成了有节奏又有旋律的劳动号子。至清代、民国初年使澧州硪歌日趋成熟,由于年年修堤打硪,唱硪歌的人也越来越多,声腔也越来越美,成了修堤工地一种不可缺少的劳动文化现象,并渐具地方特色,影响到周边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06: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澧水流域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她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鲜明,音乐铿锵,一领众合,具有浓厚的水乡气息,是湖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15: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哦呵”(南县俗语,即唱劳动号子),不仅澧县安乡有,安乡一河之隔的南县也十分流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县乡间夯土、扮禾、积肥、车水,哦呵声声,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2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由于。。。。。唱硪歌的人也越来越多,声腔也越来越美,成了修堤工地一种不可缺少的劳动文化现象,并渐具地方特色   ”


      确是如此,硪歌的曲调很美  因由民歌-简化而来,最具地方上的民歌之美。


      少时曾目睹打夯的壮观场面,耳闻过硪歌的壮美声腔。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85年全省曾搞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好在各县市的-文化志-都收录了-当地硪歌的声腔。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08: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 1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堂 发表于 2014-11-19 06:27
澧水流域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劳动环境中,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她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鲜明 ...

谢谢关注,谢谢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造访,谢谢关注!谢谢激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布衣 发表于 2014-11-21 12:03
“打哦呵”(南县俗语,即唱劳动号子),不仅澧县安乡有,安乡一河之隔的南县也十分流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谢谢造访,谢谢关注!谢谢激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2:45 , Processed in 0.0359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