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2-6 16:37 编辑
西藏归来 读《西藏佛教发展史略》(7)
1247年,阔端返回凉州和萨班会商。 萨班致信卫藏僧俗首领,接受阔端条件归顺蒙古。
元朝任命卫藏十三万户 一、万户数考察 万户,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命掌全国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定院使秩从一品,命帝师领院事。宣政院在西藏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古鲁孙(阿里三围)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秩从二品,宣政院派员入蕃,清查乌思藏户籍,又命帝师荐举一人为本钦(长官),封为“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以佐其事。依据此次清查,分封乌思藏各地僧俗领袖为万户长,秩正三品,佩虎符,定额为十三,俗称乌思藏(卫藏)十三万户。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p244,考察《五世达赖喇嘛传》及多种藏文资料和《元史》,“共为13个万户”:前藏封万户六个:(1)止贡,(2)雅桑,(3)蔡巴,(4)帕竹,;(5)嘉玛,(6)达垄。后藏封万户六个:(1)萨迦,(2)霞鲁,(3)曲弥,(4)拉堆绛,(5)拉堆洛,(6)绛卓(又称香)。在前后藏之间有一个,即羊卓。 二、建置十三万户的政治背景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p245有说明:“元初,吐蕃原为阔端(1)份地,阔端子孙曾党阿里不哥(2),旋又归附忽必烈,以故阔端子孙仅能自保,吐蕃份地遂改为奥鲁赤(3)份地。奥鲁赤乃忽必烈第七子,至元六年西平王,其子铁木尔不花(4)于大德元年(1297),改封镇西武靖王,仍以吐蕃等地为其份地。其子搠思班(5)继之,终元之世,西藏地方事务多由此系诸王进藏处置(铁木尔不花,搠思班,进藏处置藏事均曾见于藏文资料),明洪武三年(1370),谒邓愈(6)军前以吐蕃诸部降明之镇西武靖王卜纳赤(7)即搠思班之孙。” 注释:(1)阔端(1206年—1251年),蒙古族。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的次子,军事家、战略家,黄金家族的重要成员。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遣部将道尔达答剌罕率兵南进乌斯藏,击败反抗各部,直抵尼婆罗边界地区,掌握藏地政治大势,致书招降萨迦班智,担任大蒙古国的藏地事务总管,全面负责经营吐蕃事宜,拜八思巴为精神导师。蒙哥即位,失去了吐蕃事务上的大权,封地改在乌思藏萨迦地方。藏地的经营大权归于忽必烈。 (2)阿里不哥(约1219―1266),元睿宗拖雷第七个儿子,元宪宗蒙哥之弟,元世祖忽必烈之弟。 蒙哥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拥立下于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不久后,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贵族推举为大蒙古国大汗,双方遂展开激烈内战,历时达四年之久。1261年,忽必烈占领哈拉和林后再次发兵进攻,大败阿里不哥军于昔木土脑儿。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 (3)奥鲁赤(?—1306年),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 至元六年(1269),册封西平王,平定建都,征讨吐蕃,讨伐笃哇叛乱,颇有功勋。元成宗即位,庇护部下张邦瑞,奉命统率探马赤军、红祆军,驻护上都。大德十年(1306),去世于任上。 (4)铁木儿不花(生卒年不详),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西平王奥鲁赤的儿子。英勇善战,平定西藏、吐蕃阶州叛乱,册封镇西武靖王。元顺帝时期,历任御史大夫、左丞相、中书平章政事,病逝于任上。 (5)搠思班,元朝宗王。袭父帖木儿不花爵,为镇西武靖王,以吐蕃为世袭领地。 (6)邓愈(1337—1377),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7)卜纳剌,元世祖子奥鲁赤玄孙。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父党兀班在吐蕃死于乱事,遂承袭镇西武靖王爵。以吐蕃各地为领地,以吐蕃朵哥麻思算木多城为镇府(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入明,于洪武三年(1370)六月,以所领吐蕃诸部降明,镇西武靖王爵位遂绝。 三、建置十三万户的年代 1624年,元朝始设总制院,并让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首先确立了管辖藏族地区的机构和人事。1625年,又派八思巴回藏,酝酿确定地方行政人选。1268年,八思巴返回大都,释迦桑波受命为“卫藏三路军民万户”称本钦,本钦又任命了各万户万户长。到1268年,元朝又派阿衮和弥林二人进藏,调查了各万户的属民和户数,并传旨任命了各万户的万户长。从此,元朝在西藏地区的地方行政建置就确定下来。 四、关于西藏的所谓“政教合一制度” 1、在元朝,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行政机构,有两级,一级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是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二是万户,千户属下官吏,由万户长等人自己掌握。但藏僧提到的地方官吏却是“萨迦本钦”,元代萨迦历任本钦从释迦桑波起到南喀丹巴共22位。藏文资料有“喇嘛管喇嘛事务”,“本钦管理世俗事务”,可见教权和行政权还是分开了的。 2、前藏万户中以止贡、帕竹、蔡巴实力较大。帕竹的扎巴仁钦同第五任帝师扎巴斡色交好,请得“万户长”敕印。“到此,在帕竹万户的辖区内,出现了由中央正式任命的集政教两权于一身的官职。也可以说,到此,出现了所谓政教合一制度的一个典型。”(p251) 3、此后的历史,几代继承者都是先出家,再担任行政领袖,“明朝对绛曲坚赞的第二、第三这几代行政职务的继承人,都封过灌顶国师,对他的第五代继承人扎巴坚赞,又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这就游中央正式肯定了集政教两权于一身的制度。”(p252)
西藏行。2021年9月25日笔者拍摄的 建设中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乡史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