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3 15:17 编辑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湘阴人。40岁以前教书讲学,博览群书,林则徐称其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万分危急,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聘出山,湖南巡抚张亮基将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左宗棠,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多月,无法破城,只好撤围北去。左宗棠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863年,左宗棠升为闽浙总督,平定太平天国后创办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后因陕甘地区回民起义和捻军进犯,1867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统陕甘军务,1869年担任陕甘总督,1873年平定陕甘,1874年补授东郭大学士。 1864年(同治三年),新疆各地豪强割据,自立为王,混乱不堪。1867年,中亚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也趁机在新疆建立“洪福汗国”,占踞大片疆土。沙皇俄国亦趁机于1871年7月侵占伊犁。
1873年3月,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致信总理衙门,指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左宗棠提出了先安定新疆回部再准备收回伊犁的方针。 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会招致英国和沙俄地渗透。军机大臣文祥赞同左见,全力支持。 1875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新疆军务,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先安定北疆,不急取伊犁,再进军南疆,重点在于打垮阿古柏。“缓进”,就是积极治军。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分兵两路。因饮水困难,每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8月,刘锦棠(湘乡人)、金顺两军协力,收复乌鲁木齐。随后,收复北疆。 1877年4月,收复吐鲁番,阿古柏服毒自杀。左宗棠不顾英国恫吓,仅一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 1880年,清廷派曾纪泽(曾国藩次子,清代著名外交家,近代第二位公使,与郭嵩焘并称“郭曾”)出使俄国,与此同时,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并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在海上游弋,天津、奉天、山东先后警报。清廷在此情形下,召回左宗棠,左宗棠交棒刘锦棠(湘乡人,左宗棠西征主将,设新疆省后为第一任巡抚,全面规划新疆边防,制定《新疆屯垦章程》,对新疆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踏上回京之旅。当时正值俄土战争结束后不久,沙俄相对虚弱,不想开战,听说左宗棠回京,反而担心中俄全面决裂,终于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中国虽然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 湖南的一老一少,一武一文。一个英勇征战,用武力收复了大片疆土;一个据理力争,凭口舌收回了伊利九城。166万平方公里疆土重归我中华民族。梁启超评价左宗棠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杨昌浚(湘乡人,官至巡抚、太子太保,)有诗云: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上。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