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2-2-25 07:38 编辑
文革时期津市至长沙的绿色旗邮路
1967年,文化大革命第二年,群众组织还在增多,山头林立,派别众多,人们时常在街头听到这里武装械斗,那里真枪实弹闹出人命的传闻.湖南省会长沙到湘西北的运邮车辆和船只考虑到安全的原因,时运时停,不能正班正点作业,7月份完全停运了.
依靠报刊获取信息和上级精神,用以决策指挥运动的各山头的首领们焦急地等着看报纸;家中有人外出闹革命的亲人、子弟兵的母亲、学生们的家长,都眼睁睁的盼着邮递员送来亲人的书信,有的等不及,跑到邮电局询问报纸、书信,一个个心急如焚。
邮电局的邮政工人们心里同样着急.八月初,澧水流域的慈利、石门和澧县邮电局派出代表集中到澧水下游的津市邮电局开会,商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大家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一致认为,武斗不断,环境恶劣,指望省局送来是不可能了,只有自已组织交通工具运输了.
有的同志还提出,走公路运输不安全,因为走公路从津市到长沙,沿途须经过澧县、临澧县、常德市、益阳市、宁乡县五座城池,城池是武斗集中的地方.一致认定走水路稳妥些,
水路走的荒野地,沿途靠站只有沅江县一处是城池,其余都是农村小码头.一位老邮工还分析道:津市到长沙的轮船邮路,从1913年开辟算起,运邮五十多年了,除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江停运外,还没有发生过停止运输邮件的事.这一次轮船停止了运邮,是因为轮船不敢进出长沙城,如果我们组织帆船悄悄进出,应该是可行的.最后决定,由津市邮电局负责找一条机帆船派人押运,从津市沿水路往长沙运输邮件.
1967年8月17日,一条写有津市帆船社字样的船只靠在澧水北岸整装待发.临行前,细心的邮工们又对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了设想,还做了一面绿色的旗帜挂在桅杆上,意思是绿色是和平的象征,绿色是邮电通信的标志色,用以告知途经的地方,水上行驶的是邮政船只,请不要侵扰.
临行前一天晚上,被派往押运的津市老邮工陈克强回到蔡家河边自己的家里,语重心长的对老伴说:"组织上派我跑长沙押运邮件,这一去,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你在家里管好几个孩子,别让他们上街看热闹,限他们把地里的庄稼种好."老伴虽然不知道街上的武斗什么样,但知道那是要人性命的.她一边叮嘱丈夫路上小心,一边收拾行装.她知道丈夫有一个腰疼病,把一盒伤湿膏药递给老陈.又想到还未秋凉,蚊子咬人,拿了一些蚊香要老陈带上,恐怕船上用得着.
后来老陈说,那蚊香在路上真帮了大忙.有一次在南县的茅草街码头交换完邮件,转身上船时,茅草街的同事一再提醒老陈,近几天沅江县城武斗激烈,务必小心.入夜,邮船离沅江县城不远了,只见前方上空流火飘飞,船老大不愿前行了.于是两人商量着将船停靠到洞庭湖的芦苇荡里过一夜,天亮后择路走。这一夜芦苇荡里的蚊虫鸣叫声不亚于白天轮机的轰响。第二天船老大跟老丨陈打趣说:"老兄呀,若没有你老婆的那点蚊香,我们昨夜怕是没人啰"。
就这样,老陈和绿色旗邮船在津市与长沙的水道上往返了十多次。年底,省城到湘西北的公路邮运恢复,1978年1月,长沙到津市的湘航船班也正式复航并运输邮件,于是邮局租用的帆船停驶,绿色旗邮路完成了使命.(摘自津市邮政100周年纪念集《邮海泛舟》万石诗/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