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5 10:45 编辑
蔡锷(1882~1916年),字松坡,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后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899年赴日本求学,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1902年11月,入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1904年毕业归国,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为临时革命军总司令。旋即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任都督。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实为笼络与监视。蔡锷开始认为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后因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加上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系列活动,让蔡锷非常气愤,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1月,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组织指挥四川战役,1月17日,所部向川南镇守使伍祥祯部发起进攻。至3月底,陆续收回失地。北洋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被迫言和。整个战役,护国军以少胜多,面对兵力10倍于己的北洋军,大败以张敬尧为首的北洋军队和川军,这是护国战争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这时的朱德担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队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深得蔡锷的赏识。在棉花坡战役中,朱德率领80人的敢死队一直冲到了敌军的司令部,大获全胜。朱德的名字从此威震敌胆,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护国名将”。蔡锷与朱德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蔡锷的护国军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亦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方向讨袁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运动的发展壮大。是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这时蔡锷喉癌恶化,于9月东渡日本治疗。11月病逝,年仅34岁。他在遗嘱中写道:“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但是,北洋政府仍然于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
有一句话叫做:“一座岳麓山,半部民国史”(也有叫做半部近代史、半部辛亥史、半部湖南史的);还有一句话叫做:“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从这两句话大体可以看出湖南人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创建民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仅在岳麓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葬就有80余座。为在岳麓山安葬蔡锷、黄兴,北洋政府专门出台《国葬法》,只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能安葬在岳麓山。如焦达峰(浏阳人)、蒋翊武(澧县人)、刘昆涛(醴陵人)、林修梅(临澧人)、禹之谟(双峰人)、陈天华(新化人)、姚宏业(益阳人)、刘道一(湘潭人)、覃振(桃源人)、陈作新(浏阳人)等,都是清末民初的著名革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