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7 10:51 编辑
一群湖南人 百年辉煌史
之十一、湖南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一)毛泽东为组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创建新民会 1915年9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张贴《征友启事》,将蔡和森、何叔衡、萧子昇、张昆弟、罗学瓒、陈昌、陈书农、罗章龙等一批志向远大的青年团结在一起,经常研究学问、畅谈国事。1917年冬,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更严密的组织,1918年4月14日,在岳麓山蔡和森家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会,当时仅有会员11人,到1920年底,已有100多人。学会的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新民学会为组织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会员后来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
2、组织湖湘学子赴法勤工俭学 1918年6月下旬开始,毛泽东同蔡和森、萧子昇等积极组织和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8月19日,毛泽东偕同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萧子昇等20多名准备赴法的青年抵京。到京后,毛泽东同蔡和森一起不知疲倦地日夜奔波,迎接并安排第二批30多名湖南青年进入保定留法预备班。当时,很多进步人士对毛泽东领导的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十分赞赏,湖南的报纸也称赞这次运动是“吾湘的生机”。 1919年3月,毛泽东在上海送别湖南赴法勤工俭学人员,这些人员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著名人物。如蔡和森一家:蔡和森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代理秘书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两广省委书记,1931年在广州牺牲,36岁;蔡母葛健豪,女权活动家、女革命家,50多岁伴子女赴法勤工俭学,被称为“女中豪杰”、“革命的母亲”;蔡和森夫人向警予,在党的二大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主编过《妇女周报》,妇女运动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8年在汉口牺牲,33岁;妹妹蔡畅,曾担任过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妹夫李富春,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等。 3、结识李大钊和陈独秀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通过老师杨昌济的介绍,认识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安排下,当了北大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李大钊对毛泽东说:“你的每天的工作是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月薪八元。” 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着手研究马克思学说,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当毛泽东读到李大钊的文章后,豁然开朗,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由于工作关系,毛泽东与李大钊有很多接触的机会。他经常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活动。李大钊对毛泽东也颇为赞赏。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得以阅读、钻研了当时图书馆收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并迅速朝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毛泽东第一次在北京大学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陈独秀当时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短暂的接触之后,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大增,当他“回到长沙以后就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 4、创办《湘江评论》 1919年5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为办好这个刊物,他全力以赴,呕心沥血,大部分文稿都是亲自撰写。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笔调尖锐,气势恢宏,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报刊纷纷介绍或转载。尤其是毛泽东写的《创刊宣言》《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号召民众联合起来进行改革和斗争,一时间好评如潮。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认为:《湘江评论》的《民众大联合》是一篇大文章,“眼光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是思想界重大收获之一。李大钊认为,《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一种刊物,赞同毛泽东“改造中国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5、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2日,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在湖南销售《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3周年前夕,毛泽东又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 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陈独秀致函毛泽东,建议在湖南也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给毛泽东寄送了《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毛泽东接到陈独秀的信函和章程后,同何叔衡等以新民学会、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为掩护,着手湖南的建党工作。1920年11月,“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6人,后来发展到10人。1921年1月,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有团员20多名,毛泽东担任书记。 (二)“中国共产党”名称最早由蔡和森夫妇提出 1920年7月,蔡和森(湘乡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首先提出要“组织共产党”。8月13日、9月16日,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他说:“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复函蔡和森:你这二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而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的第一个早期组织,在1920年9月时,曾称“吾党”为“社会党”。此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才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三)中共一大十三个代表中湖南人占据三成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代表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抵达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3个代表中,有4位是湖南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占总代表数的31%。 何叔衡(1876~1935),宁乡人。党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监察人民委员、内务部人民委员部代部长、最高法庭主席等职,1935年2月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李达(1890~1966),零陵人。上海党组织代书记,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宣传主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名家大师,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探索和综合创新。 周佛海(1897~1948),沅陵人。从日本赶回来的一大代表,并选举为副总书记。1924年脱党走向反共,抗日时成为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主要策划者,身兼多重伪职。1942年开展“效命中央”活动,投靠蒋介石。1946年11月,国民党首都高等法院判决周佛海死刑,后来蒋介石下令减为无期徒刑,1948年死在南京监狱。 “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很多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归宿,最终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开创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四)湖南人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推选为政治局常委。1937年12月,毛泽东担任“七大”准备委员会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至1976年去世,毛泽东担任党内最高职务33年。1981年6月~1987年1月,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总书记5年多。二者相加共38年。 在第一届至第八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湖南人共有22位,占总数的35%。
注:第一、三、四届为中央局委员,第二届为中央执行委员,第五至第八届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