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3-8 09:28 编辑
中共党史读本之七十
雄安新区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雄安新区”首次出现在汇报稿的标题之中。 顶层设计,志在千年。 公元1153年,金建都于燕京,拉开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建都史。 公元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又将揭开北京城发展的崭新一页。 雄韬伟略,长治久安。 “雄安”——未来之城的名字,取自“雄县、安新县”各一字,朗朗上口、声名远扬,既尊重历史,又寓意吉祥。 “雄安新区规划”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样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
精品工程——聚全球之智,汇各方之力,60多位院士、300多名一流专家夙兴夜寐精心编制雄安规划。 样板工程——规划建设要有长远眼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负“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部委到河北省各部门,新区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雄安新区筹委会已经成立…… 恰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所说,雄安要“着力解决好城市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应有之义”。 不断的探索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雄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规则和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先行先试,力图在“深水区”中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以新破局”,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为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之城探索经验。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大量管廊地下藏,地底通道汽车穿梭忙,行人休闲走在马路上,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徐匡迪院士这样描述这座未来之城的模样,崭新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让人向往。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新区空气质量、水质持续改善,雄安55所学校、48家县乡医疗机构与京津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95%的事项实现“雄安事、雄安办”,新区骨干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开工建设,仅2019年就要推进69个重点项目和20个配套服务及企业类一般性项目。同时,雄安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方面,已迈出坚定步伐,目前登记进驻雄安新区的企业达3069家,首批进驻市民服务中心的26家高新技术企业,90%来自北京。 随着2019年9月底京雄城际和京雄高速北京段通车,京津冀交通网络联通将加速,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正在成型。 千年大计,必作于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微变化,犹如星星之火,正慢慢在雄安蔓延,并不断向周边、向京津冀乃至全国蔓延,在不远的将来,它们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2020年,一个新城的雏形初步显现。雄安新区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 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时与京津冀主要城市联系进一步紧密,与北京中心城区错位发展,起步区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新区核心区基本建成; 1 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显露活力,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闻名遐迩的城市新星。 雄安新区,必将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