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93|回复: 4

高氏广陵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8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氏广陵堂



【文献考源】
郡望堂号。广陵高氏,据《百家姓书库·高·郡望堂号》载:“历史上,高姓有8个郡望:有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京兆、晋陵、山西。”



【地域沿革】 广陵,有四:
1、广陵县有三:
(1)秦置县,一说战国楚置。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邗江县,大业初改为江阳县。后省入江都县。唐贞观十八年(644)分江都县复置江阳县,五代南唐复为广陵县,治今扬州市。北宋熙宁五年(1072)又省入江都县。南渡后复置。元废。西汉为荆、吴、江都、广陵等国治,东汉、东晋、南朝为广陵郡治。(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2)五代南唐同光二年(924)置。治今陕西广灵县壶泉镇。金改广灵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3)南朝宋置,属苍梧郡,在今广西境。(见《南朝五史辞典》)
2、广陵国。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分广陵郡地置。五凤四年(前54)国除为郡。初元二年(前47)复置。治广陵县,即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金湖等市县以东,宝应县以南、兴化市以西地。东汉建武中改为郡。(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3、广陵郡有二:
(1)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置。治广陵县,即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六年分置广陵国、临淮郡。东汉又改广陵国置。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东部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宝应、灌南诸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东汉末曾迁治射阳县,即今宝应县东。南部辖境內缩。三国魏黄初时移治淮阴县,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甘罗城。东晋还治广陵县。辖境缩小。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扬州为广陵郡。(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2)东魏兴和中分东豫州置,治宋安县,即今河南息县。北周废。(见《北朝五史辞典》)
4、广陵城。即今河南息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东豫州于新息县广陵城,以田益宗为刺史。(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古今名人】
高悝,广陵(今江苏清江)人。少孤,事母以孝闻。年十三,值岁饥,悝菜疏不餍,每至甘肥于母。抚幼弟以友爱称。寓居江州,刺史华轶辟为西曹书佐。及轶败,悝藏匿轶子经年,会赦乃出。元帝嘉而宥之,以为参军,遂历显位,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见《晋书·卷七十一·高悝传》)
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江苏清江)人。少好学,善史书。司空何充为扬州刺史,引为主簿,州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后任黄门侍郎。司马昱辅政,引为抚军司马。时桓温专擅,率众北伐,崧为昱致书温,喻以祸福,温即还。累迁侍中。后以公事免。卒于家。(见《晋书·卷七十一·高悝传》)
高爽,广陵人。博学多才,善为文。齐武帝文明中举郡孝廉。梁武帝天监初,历官中军临川王参军。出为晋陵令。先是刘蓓为晋陵令,爽经途诣之,不相接,爽甚衔之。俄而爽代蓓为令,蓓迎赠甚厚,爽受馈答书云:“高晋陵自答。”人问故,答云:“彼自馈晋陵,何关爽事。”后坐事被系,作《镬鱼赋》以自况,遇赦免。(见《梁书·卷四十九·吴均传》《南史·卷七十二·高爽传》)



【相关家族】
广陵堂浙江平阳南平广陵郡高氏  《浙江平阳南平广陵郡高氏宗谱》,清高圣富主修,王增立纂修。又1997年铅印本一册。五修本。始祖高洪,东汉人。始迁祖高继伦,南宋初自安徽蒙城县迁居浙江平阳县溪头村。(见《中国家谱总目》)
广陵堂福建仓山区怀安村高氏   仓山区怀安村高氏,始迁祖高璠,唐末自江苏入闽,后定居岊(今仓山建新怀安村),其后裔分迁福安等地。清顺治年间始修族谱,因宗祠遭火灾,族谱被焚,仅剩残卷无几。1939年,高毓梁广罗本宗残卷、碑刻、口传等诸多信息汇编重缉成册传今。(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源流篇》)
广陵堂福建南平光泽和顺高氏   光泽和顺高氏,始祖高育,唐代人。官至都督,唐昭宗大顺年间率兵入闽平乱,后梁开平四年(910)致仕,留居光泽县鸾凤乡中坊村和顺新村,是入闽高姓较早的一支。千余载来,后裔分布在光泽、邵武及闽赣边境十余县市,丁口数万。和顺新村建有唐都督高育公祠,祠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6),由高育三十四世孙高静庵倡修,用地600余平方米。两百年来,屡有修缮,清代建筑风格依旧,凸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南平光泽县岛石高氏    南平光泽县岛石高氏,岛石高氏属和顺高氏支系,始祖高伯真,始迁年代应在明代。据谱载:高百念五子高千二始迁黄溪。高仁佑八代孙讳选暹字绍宗。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岛石高氏多已外迁,现岛石村高姓约200人。岛石村建有高氏宗祠,首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冬(1758)开工,次年冬月初二奉主升龛。之后,历有兴废。现祠貌依旧,砖木结构,砖雕精细,具有典型闽北传统宗祠建筑风格。(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南平光泽县砂坪上排高氏   砂坪上排高氏属光泽和顺高氏支系,肇迁砂坪年代约为清早期到中叶期间,人口外迁较多。上排高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间曾重修,迨及2012年进行局部修缮。祠内存有木雕葫芦鼎,其鼎二进梁顶,八卦形,做工精巧。2012年,光泽县文物局拨专款修缮如新。(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南平邵武市隘上砂坪上排高氏   邵武县隘上村位于金坑乡北部,隘上村因与江西熊村镇交界处有隘道相通而得名。隘上村民以高姓为主,属和顺高氏支系,始迁年代失考。据当地人族谱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大量高氏族人搬迁此地。隘上高氏祠堂,又称至善宗祠,始建年代待考,历有修缮。因此地交通不畅,族人徙移下山析居,分布在良家山、下坑等村落和金坑乡上,甚至远迁外县。(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南平邵武市百樵百池口高氏   百池口高氏属和顺高氏支系,始祖高寿山(1512—1595),经研判认为,高寿山迁百池口当在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家谱已历四次修订,世系完整。百池口建有高氏宗祠,于清嘉庆年间始建,历有兴废整修。2007至2010年全面大规模修缮。百樵村现存一座始建于北宋真宗时期,历清嘉庆年间重建的高家大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水田高氏   福安市水田高氏,始祖高邵,于唐末携五子从福州石岊(今淮安)迁居水田,之后,五子析居:高禧居水田上村、高祥居水田下村坑头、高祺居福鼎桐山、高祉居谷坪、高祚居廉首。其后裔遍及福安市、福鼎市及周边县市。水田村有两座高氏宗祠,分别建在水田下村和上村。下村宗祠,又称柳缠高祠,始建年代未详,座落于水田村后山山腰,依山而建,历代均有修缮。有建于1955年的祠堂,保存完好。上村高氏宗祠,气度恢弘,于2001年重建, 2003年冬晋主升龛,2012年增修祖祠牌楼。(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田坂高氏   福安市溪柄镇田坂高氏有两支,分高氏里祠和高氏外祠。田坂高氏里祠,号广陵堂,开基祖高荣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由水田下村迁入。现有人口千余人,后裔分布宁德市境。宗祠于1989年重建, 2011年扩建二进,2017年兴修戏台。田坂高氏外祠,号广陵堂,开基祖高莐,于宋真宗年间由福州怀安外徙,辗转多地后迁入田坂。现有人口近400人,部份后裔分布宁德市境。2017年重建宗祠。因田坂旧村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常遭洪涝灾害。1996年,政策统一安排避灾移民,迁越交溪,在104国道旁边高地建设新村。新旧村交通仍依轮渡,两座祠堂位于旧村。(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大梨高氏 福安市大梨高氏,属水田高氏始祖高邵之后,开基祖高礼,于宋绍兴年间由水田下村迁入大梨村。清康熙年间高仁八、高信十又从大梨村迁居小梨村,现今大梨高氏分布于福安市区、宁德市区等地。世代传承,已有五代同堂格局。居村者有百余户,500多人。大梨高氏宗祠,始建年代未详,数度兴废。现新祠建于200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戏台、享堂和议事厅。外观属于典型的闽东祠堂建筑格调,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实用与美观相兼。(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小梨高氏   小梨高氏属水田高氏始祖高邵之后,由水田迁大梨,再由大梨迁小梨。大梨高氏开基祖高礼,于宋绍兴年间由水田下村迁入大梨村,清康熙年间,高仁八、高信十又由大梨村迁入小梨村。小梨高氏今传十四世,已有五代同堂格局。居村百户,近400人。小梨建有高氏宗祠,始建年代未详,现新祠建于201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戏台、享堂和议事厅。上下三层,用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外观属于典型的闽东祠堂建筑格调,威仪磅礴,雄伟壮丽,兼济美观实用。(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半屿高氏  福安市半屿高氏,属水田高氏始祖高邵之后,高邵于唐末携五子从福州石岊(今福州淮安)迁居水田。之后,五子分居各处,其中,高祚居廉首。半屿高氏始祖高如宝,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赛岐镇廉首村迁入半屿。今传十二世,有五代同堂格局。半屿高氏宗祠,始建年代待考,建2014年择基重建新祠,用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后三进,首进置戏台,藻井天棚,上层厢房,下置回廊。天井中,矗立九龙汉白石雕照壁。二进上厅为祭祖享堂及祖龛,是族人祭祀大厅。(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安市荷屿高氏   福安市荷屿高氏系水田高氏始祖高邵之后。始迁祖高镝宋宝庆元年(1228),由溪柄镇水田村,迁居下白石镇荷屿村。高姓为荷屿大姓,占半数以上,传今三十余世,五代同堂,居村800多人。荷屿高氏宗祠,始建年代失考,旧祠破埙狭小,遂于2016年择址新建。祠庙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装修精巧,祠堂扩宽16米,深33米,中西合璧,风格新颖,内有戏台、祭祖大厅和活动室,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福鼎市桐山高氏   福鼎市桐山高氏祖祠桐山圆觉寺,位于福鼎市桐山街道,福鼎一中校内,始建于宋代。之后,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西园高氏族人捐资重建。嘉靖间,西园高氏家族向州府购得圆觉寺产业,加以扩建至用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嘉靖八年己丑(1529),西园高氏瀛中祖祠被倭寇焚毁。桐山高氏族人将神主奉祀入晋圆觉寺正殿后庙。随之,辟为宗祠沿用近200年,形成寺祠合一的祭享格局。及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全面规划调整,改建为三进。主殿前供释迦牟尼诸佛,后殿祀祖宗神主,两边厢房为书院。集佛寺、宗祠、书院为一体,构成明清综合建筑风格。圆觉寺祠是福鼎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县福鼎市桐山西园高氏   福鼎市桐山西园高氏,始祖髙䣐,于宋乾德二年(964),自长乐石岊(今福州怀安石岊村)经福安柳缠迁居桐山。至今己传三十八世。族人分广福鼎、福安、柘荣、霞浦、寿宁,还有远迁浙江、江苏、台湾,更有远徙海外者。福鼎市桐山街道镇西村西园曾建有高氏宗祠,明正德六年(1511),择地瀛中门头(今市委大院内)始建,嘉靖八年己丑(1529),西园高氏瀛中祖祠被倭寇焚毁。将神主移入由西园高氏捐资修建的圆觉寺内,延用近200年。清雍正已酉年(1729)亨房高旸倡建西园宗祠,历史变迁,祠毀不存。改革开放后,族人建了两座宗祠。之后,合族共议,2005年兴建西园新祠堂,用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西园新祠规模宏伟,平面广阔,主殿飞檐斗拱,吻兽衔脊,精雕细镂,堪称闽省名祠。(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广陵堂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南岸高氏  寿宁县南岸高氏,属闽王郡佐高龚一脉。谱云,福鼎桐山二世高棋生高士由、高京二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高京远迁建州渔溪村,但高京到二十世排序不明。至明代,二十一世高魁二迁寿宁武曲,为南岸肇基一世祖。至此昭穆清晰,传承有序。传续到二十四世时,长、次先祖建下祠;三子高进位居上祠。家谱分支,惠、启、迪、柘源派。南岸高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历有修缮,2006年遭遇台风破坏。南岸高氏重修新祠,于2010年建成,晋主祔祧。新祠纯木构建,精雕细刻,清油彩绘,继世佳品。内置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可称木构典范。(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名祠篇》)
                                                   (高家协 童桂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8 1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为荆、吴、江都、广陵等国治,东汉、东晋、南朝为广陵郡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8 1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8 1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祠纯木构建,精雕细刻,清油彩绘,继世佳品。内置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可称木构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14: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点赞!向老师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5 02:11 , Processed in 0.0327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