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2-3-8 11:46 编辑
高氏乐安堂
【文献考源】 乐安,源出有二: 1、郡望堂号。乐安高氏,据《中华姓氏大典·高》:“高氏,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孙傒,以王父名为氏。裔孙洪:为汉渤海太守,因居之。又惠公之孙公子祁字子高,亦为高氏。郑有高克、高渠弥,不得氏。又高丽羽真氏改为高氏。又是娄氏改高氏。又,高获自高丽归北魏,北周时赐姓独孤氏。望出下邳、乐安。” 2、典故堂号。乐安堂还有出于《北齐书·高勱传》:“(高勱)授武卫将军、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以清河地在畿内,改封乐安王。”
【地域沿革】 乐安,有三: 1、乐安县有九: (1)宋绍兴十九年(1149)分崇仁、吉水等县置乐安县,因县境有乐安乡,故名。治今江西乐安县北古塘,后迁治今乐安县螯溪镇。元属抚州府。明、清属抚州府。(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2)东晋永和三年(347)置,治今浙江仙居县城关镇西。隋开皇九年(589)并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八年又撤。上元二年(675)再置,迁治今仙居县今址。五代长兴元年(930)吴越改永安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仙居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3)三国吴孙权置,治今江西德兴市东北银城坂。属豫章郡。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废。(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4)汉广饶、巨定两县,隋初移置千乘县如此,治今山东高青县东北。西晋省,南朝宋复置。金天眷元年(1138)改乐安县,治今山东广饶县。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民国三年(1914)改广饶县。(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5)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封李蔡为乐安侯,元狩五年(前118)国除为县,治今山东博兴县东北。属千乘郡。东汉属乐安国,三国魏属乐安郡。西晋废入博昌县。(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6)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以豫部蛮民置,因乐安山为名,治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仙居。属弋阳郡,大明后至南朝齐属光城左郡。南朝梁及东魏、北齐、北周属光城郡。隋先后属光州及弋阳郡。唐属光州,天宝元年(742)改仙居县,南宋建炎初废。(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7)南齐置,治今湖北枣阳市西。梁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8)北齐改乐陵县置,治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北齐、北周属乐郡。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博昌县。(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9)南齐置,属南安郡。在今四川境。(见《南朝五史辞典》) 2、乐安国。东汉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治狄县,寻改临济县,即今山东高青县高宛镇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滨州、利津等市、县地。本初元年(146)改为郡。《后汉书·章帝八王传·千乘贞王伉传》:“永元七年改国名乐安。立二十八年薨,是为夷王。……子鸿嗣,安帝崩始就国。鸿生质帝。质帝立,梁太后下诏,以乐安国土卑湿,租委鲜薄,改鸿封渤海王。”乐安国遂改为郡,并移治千乘县,即今山东广饶县北。自东至北周皆属青州。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改棣州为乐安郡。(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3、乐安郡。东汉本初元年(146)、南朝宋及唐天宝、至德时,曾先后改乐安国、棣州为乐安郡。见“乐安国”。(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名人】 高柔(174—263),字文惠,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初投堂兄袁绍部将高干。曹操平绍后为营长,迁丞相仓曹属、尚书郎等职,直言强谏。曹丕称帝后官治书侍御史,爵关内侯。转加治书执法,除廷尉。明帝时封延寿亭侯。转太常,徙司空、司徒。曹爽被免,皇太后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爽诛,进封万岁乡侯。曹髦即位进安国侯,转太尉。卒,谥元。柔既处法平允,又夙夜匪懈,至拥膝抱文书而寝。(见《三国志·卷二十四·高柔传》) 高勱,字敬德,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清河王高岳之子,岳薨,其袭爵为清河王。后改封乐安王。勱夙智早成,为显祖所爱。年七岁,遣侍皇太子。历位武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右仆射。齐亡入周,授开府。隋建,历杨、楚、光、洮四州刺史。开皇中卒。(见《北齐书·卷十三·高勱传》《北史·卷五十一·高勱传》)
【相关家族】 乐安堂浙江仙居高氏 《浙江仙居乐安高氏宗谱》,清高名福主修,金秀庭纂修。1919年木活字本三册。始祖高鼎,字国辅,号少崖,唐中和二年迁居天台县,后迁居盐海县康谷村。始迁祖高澓,字受重,号心一,五代时自临海县康谷村迁居永安县(今仙居县)古嵢岭脚鲤坑村。(见《中国家谱总目》) (高家协 童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