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京兆堂
【文献考源】 京兆,源出有二: 1、郡望堂号。京兆高氏,据《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一》:“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后徒京兆。”(童按:本支唐代名人高郢,相唐德宗、唐顺宗。高郢子高定,曾官京兆参军。) 2、典故堂号。源出《北齐书·高昂传》:“元象元年(538),进封京兆郡公,邑一千户。”(高昂生平见忠武堂。) 【地域沿革】 京兆,有三: 1、京兆县。西魏改益昌县为京兆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北周复为益昌县。(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2、京兆府。唐开元元年(713)升雍州置。治长安、万年二县,即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铜川市以南,武功县、乾县以东,蒲城县、渭南县以西地区。开元二十一年为关内、京畿二道治。五代梁改为大安府。唐复故名。北宋先后为陕西路、永兴军路治。辖境略有缩小,仅限于今陕西兴平市、户县以东,西安市临潼区,蓝田县以西,高陵县、泾阳县以南,镇安县以北地区。金为京兆府路治。蒙古中统元年(1260)曾为秦蜀行省治。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为安西路。(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3、京兆郡。三国魏改京兆尹为郡。治长安县,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属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以东,三原县与高陵县以南,华县以西及秦岭商折、丹凤、商南以北地。西晋东南辖境缩小。仅止秦岭山地。北魏移治霸城县,即今西安市东北。西魏仍治长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长安、大兴二县,即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和华山以北,乾县与周至县以东,淳化县和宜君县以及渭河下游以南地区。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雍州。(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古今名人】 高恢,京兆(治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少好《老子》。与梁鸿友善。汉章时隐于华阴山中,终身不仕。(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高恢传》) 高郢(739—811),字公楚,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出身京兆高氏,九岁通《春秋》,能属文。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先后为郭子仪、李怀光、马燧幕员,屡有匡正之功。累迁刑部郎中,改中书舍人,后为礼部侍郎,贡选清正举。贞元十九年(803)冬,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即位,转刑部尚书,出镇华州。唐宪宗即位,复拜太常卿,除御史大夫,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贞。郢性恭慎廉洁,罕少交游,奉法勤恪,掌诰累年,家无制草。(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高郢传》《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高郢传》)
【相关家族】 京兆堂伯祥公后裔高氏 据《高姓简史》载:高伯祥属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京兆高氏是高氏五大望族中,出自渤海高氏的四支之一。与北齐皇室同祖,最初居家文安,后徙京兆。高郢是高伯祥之子,凡属高伯祥的后裔子孙都可称其地望堂号为京兆堂。
(高家协 童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