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3-11 16:12 编辑
漫话孟姜故宅碑(下)
◎高永南
同治六年秋天开始纂修山志,得到毛姓人共捐资276串铜钱,毛儒本公一人认捐130串。《孟姜山志》共十二卷,八志四部,分别为:山川志、古迹志、风俗志、烈女志、草木志、鸟兽志、虫鱼志、艺文志、史传部、传闻部、考订部、经训部。卷首郭秋翁作序,卷末毛道德公有跋。是志特别收录“澧州两次修志不获此稿(指下文)”的晋代卓云关于孟姜故宅碑之记述,殊为珍贵,因而全文引用,少数字词、语汇稍作对译:
孟姜故宅碑 (晋)卓云 卓云家世居孟姜山南麓,离孟姜故宅仅里许(编者文后称:故宅南为车渚,为尚书车胤家族祖居地,“卓”字当是“车”字之讹),自汉来当地有孟姜女故事流传。姜女乃秦黔中郡今为武陵郡人(汉高祖十二年改为武陵郡,后几经变更至隋定名澧州)。姜娘家在澧水之东,宅前有孟姜湖,岁捞鱼千石。秦汉前里俗:农历三月桃花水发,人们至水边祭祀,用香草浸泡之水沐浴,以祓(fu)除不祥。姜女幼时,其父携往观之,却中途返回,并向其父抱怨:男女混杂有什么好看的?姜父日:吾姜姓出奇女子矣!自此姜女足不出户,邻里鲜有见之者。 世传姜女幼时,有老母见之日:此女大奇;只惜命薄,若从我去,可得道成仙。姜女答日:父母在,吾不忍离开。老母面壁念咒,壁现丹符,并嘱其仔细看过。姜女熟识良久日:谨受指引。老母遂化符篆为五色云气,让吞之,姜女毫不犹豫吞吸尽。苦女,苦女也,他日当为此地山主矣!言讫,忽隐去。 其时距姜家宅南十里的翠绿山南有一范姓农家,其子名忠字荩臣,家贫却好学勤劳,偶遇天作之合机缘,姜女嫁作范郎妇。从此,她白昼助夫耕种,夜晚纺织或陪其读书,琴瑟和谐,夫妻恩爱。开初姜女还接受娘家不时周济,不久便毅然谢绝,并对荩臣言:大丈夫贵自立耳,此何可恃?妾得侍夫君,协力同心,一日三餐虽无多荤腥,但粗茶淡饭亦自足有余也。小夫妻甜蜜日子只过两年,始皇北筑长城,荩臣往役,一去查无音信,姜女常登山北望之,偶划身边竹叶如丝,后遂成绣竹。因痛恨秦政无道以指掐石,今仍可见大大小小留有爪痕的扁体石头,又山脚澧水边有方石光可鉴人,称姜女镜石,皆其遗迹也。 荩臣去后一年,同行有归者报其已殇(非正常死亡)多日,其时姜女舅姑(古时有“姑舅表婚”,兄弟姊妹之子女间婚配形式,故称公、婆为舅姑,后亦沿称)俱卒,荩臣无兄只有一弟名义字恭臣,亦亡。姜女恸哭其夫之惨死于异域外乡,且尸骨之不得还乡归葬祖茔而成孤魂野鬼。又泣请于父母求其兄弟非同往收寻尸骨不可,她说:女所以不追随夫君死者,以骨未归耳,父母若不许往,誓不复生。连几日恸哭不食,呕血满地,父母怜而许之。 姜女遂哭拜舅姑之墓后与兄弟生春、生辉跋山涉水同行,至云中塞(今榆林府地区),求骨不得,姜女大哭三昼夜,其时云昏日黯,阴风怒号,鬼泣神惊,沙飞石走,嵐然城为之崩,尸骸枕藉不可辨识。姜女咬破手指沥骨,曰:是我夫血浸骨,不是我夫血直流。始辨得之,当其时,姜女死而复苏者数矣。 负骨而返,至上郡(延安府)渴不得饮而泣,泉为之涌出时已得疾患,复勉力行至关中阿官山(西安府同关县)病卒于一处崖岸边,生辉欲雇车载榇(棺材)归澧,生春日:今离家万里余资无多,雇二榇跋涉之费,不行半途即罄矣,奈何?不如我俩且归,俟他日再迎他俩尸骨。于是兄弟二人就地殡葬其姐、姐夫。二人还乡未几,遭遇母丧,不久六国起兵,道路梗塞,最终迎还尸骨事未果。悲哉! 姜女生九月九日,里人每岁是日携豚、酒诣其故宅祭祀。今(指晋代)能诵其故事者不过一二人,卓云恐其久而失传也,太康六年(武帝司马炎,285年)为其勒石于孟姜故宅处,以便后世识之。 附:此碑康熙(1662—1722)野人(当地农人)于栗木冈垦土得之,父老复为竖立,惜未构屋庇之,为风雨所侵。昨日过山下以手试石,片片剥落,亟录之使后之吊古者得其石焉。
《孟姜山志•古迹》载:孟姜宅在本山南麓栗树冈中峰下山湾,距孟姜祠里余,东为松树冈(有社屋),又东为青阳湖,又东为凤凰洲(有凤凰桥);西为雄鲤冈,又西为雌鲤冈,又西为小琵琶冈,又西为大琵琶冈。宅南向车渚(犹称车家滩一笔者注),其后有园,今皆为毛儒本家之田,同治六年(1867) 儒本公捐置碑基横直各壹弓(约等于五市尺),士民重立孟姜故宅碑于此(原有晋碑已朽,碑铭见艺文志)。岁时祀焉。碑额云:复我邦家。联云: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碑高200厘米,宽近100厘米,厚约30厘米,正中阴刻楷体“孟姜故宅”四个30余厘米见方大字。 山志又载:孟姜祠即贞烈祠、贞节祠,一名绿云宫,因无碑记可考,不知创修何时。其先,前庙堂后寝宫,甚合古制《六书》:故宫前曰庙,后曰寝)本属孟姜专祠。明李如圭尚书根据见闻撰《贞节祠记》详记其人其事,清何十樵州牧有《题嘉山姜女庙》诗称颂。
《澧州志林,祀典》载:嘉山,望夫台庙,二进六间,州民不时朝谒,每岁春秋,官绅士民两次致祭。又云:贞烈祠暨三闾大夫祠、彭思王庙祭费共二十八两四钱。咸丰八年(1858),黄徐氏嫌祭拜男女相杂,殊多不便,便捐修栏杆纵立于殿中隔离,其意虽善,但使殿中愈窄,更加拥挤,又栏杆内,寺僧杂置什物,且为僧房,其属亵渎不恭,亟宜去之。正殿有钟,系崇祯十七年(1644) 铸造,不知何时移爱前殿,钟声清越,宜仍置正殿为是。山志编撰者对早些年有人在正殿前添建两练殿堂,另外供奉几尊人们不熟悉的神像甚是不满,说:以后不得再建他祠,山川质各有主也,孟姜实为兹山之主,昔人创立,专祀极合礼制。并呈文州署,后者即行文并刊刻禁碑“告示”,保护专祠,碑文载《孟姜山志》。 孟姜圣母身着祎衣(“神”,古代王后的一种祭服)而坐,每岁更衣,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寺僧先期订请山下老妇人至期为神像更换寒暑外衣。雨天则改期,择晴日更之。
《澧县文化志.名胜古迹》载:“孟姜女贞烈祠,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嘉山顶端,明代始建(似缺乏根据——笔者)。 祠坐东朝西,其布局由西往东有头门、前殿、大殿、后殿及厢房共三十余间,围墙一周。....祠于1954年1月毁于火,现南山麓下孟姜女故宅遗迹尚存,有石碑一块,长方形,中书‘孟姜故宅’四字,两侧有..... 20世纪80年代末,澧县博物馆为保护文物,计将此碑作为馆藏文物运回,碑多年倒卧于棂星门遗址东侧,棂星门2005年修复时将其移入泮池边,后整理状元桥周边庭院,碑被莫名其妙地填埋于庭院甬道下,同时被埋没的还有原立于洗墨池边的“南苑碑亭”有些残损的联、额石枋。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 津市文史丛书》;原文无照片,现照片从互联网上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