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3-15 10:22 编辑
三、学殖书院
学殖书院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刊刻的《直隶澧州志林.学校志•书院》:“在新城镇,元大德间(1297- 1307), 杨国祯建。”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学校志•书院》也载:“学殖书院在新城镇。元大德间,杨国祯建,今废。” 可惜在明代的两部澧州志中,虽记载有在元大德年间(1297- 1307) 杨国祯建书院之事,但没书院名。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学殖书院确实是元大德间(1297—1307),杨国祯所建,并且是当时澧州的州级书院,因为那时州治设在新州城,存在时间大约在半个世纪左右。
四、延光书院
延光书院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刊刻的《直隶澧州志林》:“顺治七年(1650),知州汤调鼎建以造士,后毁。康熙五十年(1711)修,寻废(澧州志林卷之九学校志书院)。” 可以确认是清代在津市兴建的州级书院,因为那时州治设在津市。延光书院地址在三洲驿接龙桥附近,州治搬迁回澧州旧址后作为社学,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尽毁。遗址在民国时为第三国民小学。
五、澹津书院
澹津书院始见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刊刻的《直隶澧州志林•学校志•书院》:“在延光书院西,康熙二十一年(1682),津市士民公建,以祀文昌、神会、文艺,重修三次,称义学之能有永者。”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澹津书院在延光书院西。康熙二十一年( 1682),津市士民公建,以祀文昌、会文艺。重修三次,称义学之能有永者。乾隆四十五年(1780),贡生翟镜、周景荣等复立文星阁,重修堂宇。生员翟枝、高传礼等劝捐水田三石一斗,每年收租谷二十石零,房屋地租钱四千八百,为延请蒙师薪俸之资,俾附近子弟就学。嘉庆十五年(1810),职员翟宝瑶、生员徐铺、刘祖峤等,因寒士逢科试阻于资斧,倡义起宾兴会,邀市中有力之家捐买本市基屋一所,每年收租钱九十八千,入书院掌管。乡试之年,诸生赴院饮饯,分赠盘缠,亦盛举也。有碑志,院中奉至圣及文昌牌位。每年首事率诸生虔修祀典,凡地方有关风教者,规劝咸于其中。” 关于澹津书院命名之事,应该是源于津市古时通称澹津;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曾封士孙文始为澹津亭侯。也就是说津市是澹津亭侯国所在地,因此书院名澹津书院。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 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