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峰侠 于 2022-3-24 10:51 编辑
那里,有我的牵挂!【清明祭奠】 作者:汉寿彭德才 一年一度又清明,在这缅怀英烈、祭奠逝者、追思先人的时节,为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态势、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风尚,过一个文明、绿色、节俭、安全的清明节,用现代文明、简约的方式表达传统情感,积极响应市文明办号召,采用网络祭文方式,表达对养父养母的思念。 春分闪现,清明报到。亡者成仙,生者缅怀,日久天长,情感依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时候,我的心早已飞向了澧水河畔的安乡。安乡县陈家嘴镇南山村,在那里,有我的牵挂,我的养父养母,安睡在熟悉的故土。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蒙难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养父养母自己也不宽裕,却欣然接纳了我这个来自汉寿,渴望吃白米饭的农村孩童,视为己出。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二十二个春秋。在那同甘共苦求生存的峥嵘岁月,两老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我从几岁的懵懂孩儿抚养成人。在困境中,培养我读高中,为我操办婚事,成家立业。更为可贵的是还在我的心田,播下了善为本,奋向上的种子。 养父养母啊:时光荏苒,您两老疼爱我的一件件往事,又怎能忘怀! 在那青黄不接的荒月,吃上餐愁下顿,有吃的总是优先满足于我。有一次,养父出农业集体工回家吃饭,此时,我也放学,锅里仅有一碗饭,养父让我先盛,我不忍心吃独食,给养父留了一半,不料,您从碗里又赶了一坨饭给我,自己仅扒了几口,塞牙缝都不够。“你正是长身体、正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吃不饱就难长高啊!”这亲切的话语仿佛在我耳旁回荡,久久难忘。还有一次夜里,养母不知从哪儿弄来了几根麻花,把我从睡梦中喊醒,一同分享。 …… 养父养母啊:您两老进入晚年,正需要照顾赡养之时,毅然作出决定,安排我携带妻儿回汉寿与我的亲生父母家人团聚。忍痛割爱,豁然大度,超前眼光,宽阔胸怀,令我感怀,亲友钦佩。我依依不舍地突然离开,您两老落泪,说跟着我的亲生父母,在城里可以搞一份工作,为了我的前程,不能把我留在农村啊,你们辛辛苦苦把我养育二十几年,在我可以尽一份养育之恩之时,你们却放手让我“高飞”,宁愿两老独处农村、清贫度日。自那以后,您们心里总是牵挂着我们养子一家三口。 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岂能忘?又岂敢忘呢!养父养母啊:忙于生计打拼的我,虽然没在您身边尽孝报恩,但我心里也总装着您两老,惦念牵挂着你们。 您两老还记得吗?逢过年过节,或过生日,或遇生病,我给您们都作出了相应安排,或接来汉寿,或寄出钱物,或探亲料理。二0一三年十二月,养母您独守家里,邻居家起火您遭殃,当地社区,镇政府给予了救灾安置,我心急如焚,奔到您身边,给予安慰和钱物。坚强的您,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对在场的人说:“俺才儿(我的乳名)良 心好。”您还说:“感谢地方上的领导和街坊邻居的关心。” 姆妈:您还有印象吗?有一年腊月廿七,您生病卧床不起,我得信后“飞”到您面前,请人帮您洗澡,换上买的新内衣、新床单,给您买药、买吃的,出钱请人护理。过完年又接您来汉寿治病,您康复后坚持要回自己的家,说是在我这里住不习惯,其实我知道,您是看我工作忙不赢,不想为我增添负担。 二0一五年正月十七晚上九点多钟,又惊悉您病危,我急忙租车连夜从汉寿赶到安乡陈家嘴镇,终于在您弥留之际,见了您最后一面,您这才安祥地闭上眼睛。我与您媳妇,在老家热心的邻居“三高”兄弟陪同下,找敬老院负责人协商您的后事安排。您知道啵?汉寿、安乡两地亲友、邻居、我的同学、同事,也赶来给您送行,热热闹闹送您上山,您不孤单。 养父养母啊,我与您两老前世有缘。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生。“爷爷”、“奶奶”,孙儿、孙女甜美地叫声,您两老心里乐开了花,幸福写在脸上。这第三代,对祖父祖母挺亲热,也挺孝顺。养父去世那年,我的幺女儿只有7岁,披孝、跪经、跑方,十分虔诚,这场景感动街坊邻居,传为美谈。去年清明节,我儿子从长沙赶往爷爷、奶奶坟前,烧纸钱,磕头作揖,难掩热泪。我的老伴与养父养母曾发生过矛盾,关键时候心肠软。该给的,该招待的,该安排的,不打折扣。汉寿这边,我的亲生父母、哥嫂、姐姐、姐夫及下一代等亲友,也善待我的养父养母,尊重、亲热、关心。 (二) 自幼命运多舛的我,双重父母给爱,迷茫中,为我点燃了一盏灯,照耀我砥砺前行。阎王不饶人,生我、养我者相继升天。清明节扫墓,谁也不能落下。年近七旬的我,挂山祭祖两头赶。 汉寿这头,亲生父母,安乡那头,养父养母,两地相距百余公里。安乡那头,隔河渡水,转乘三道车。扫墓,养父养母优先。滔滔的沅、澧两水,倾说着我对两地父母的思念。 养父:彭菊喜,称呼爹爹。出生一九三二年九月,一米七的个头。读过私塾,熟悉“礼公”业务,憨厚、勤劳。谢幕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人生里程碑显示:六十五岁。 养母:吴金凤,喊为妈妈。人生征程始于一九三五年八月,身材秀气,八十岁那年(二0一五年)安逸登仙。两老合葬,相依为伴,守望着曾耕耘过的田土。 高大的花岗岩石墓碑,忠诚地守护着养父养母,宣告两老后继有人。 这两老,祖籍也是汉寿,与我这个养子,可算是忘年之交的老乡。缘分,我们有幸成为了一家人。我的加盟,为您两老增添了生活情趣,有了指望,相处情同手足。 全家三口人定位:养子:中心轴,书童。养父:劳动“部长”,使牛耙田“专家”,贫协主席。养母:“镇长”,兼任外交、财政、后勤“部长”。第二职业:保姆。技术特长:蒸发粑粑,技师传人。 在那坎坷的日子,家人抱团,风雨兼程,同舟共济。改革开放,生活刚见好转,全家三代五口人两地分居,相互惦记。生死无情,养子无招,留不住养父养母,也留不住亲生爹娘,阴阳两隔。清明祭奠,坟茔跪拜,来来去去,忙忙碌碌。 俗话说,亡灵不望年节,只求大年三十一把火照亮,清明节一柱香点燃,焚烧点纸钱。 养父养母啊:别急,我这个白发无造化的养子,虎年又来看您两老的啦,可别激动,这是我这个儿郎的良知,更是职责。 借此朝拜的机会,我欣慰的报喜:您们优秀的孙儿孙女,都成家立业啦。两个小家添了两个小帅哥,恭喜您两老当老太啰。 “爹爹、姆妈”:您感觉到了吗?我来到了您们的卧室旁,带来了一瓶谷酒,两斤苹果,让您品尝。爹爹:您悠着点,喝养身酒,别醉酒伤身。 您两老看见了吗?我正在替您打扫门前卫生,清除杂草野树,创造舒适的宜居环境,还满意吧?还有需要我帮忙的吗?只管吩咐。 哦,还差点忘记告诉您两老,这次我还带来了两张农业银行卡,里面各存了两仟万,两老各有一份,密码是您各自的生日。爹爹:建议您给老伴几百萬,她开支比您大些,要打点小牌,相信您会心疼老伴的。这里还要提醒一下,钱莫被人家骗起跑哒,吸取生前的教训。 (三) 爹爹、姆妈:此时此刻,您两老在忙么得? “爹爹”: 您:也许正在忙春耕生产,使牛耙田吧?这是您干农活的强项。别太累,劳逸结合 。 您:也许正在加班加点,替我薅棉花草,完成我这个学生基本工分那份任务,腾出时间让我安心搞学习。感谢您代劳,敬您一根烟。 您:也许正在为我筹措书费,月光下,在附近公路边抢挖公家砍伐剩下的树蔸,劈成柴火卖钱,汗水湿透了衣服。来,休息一会儿,喝杯水 。 您:也许正在灯下检查我的作业,发现字写得潦草,您发了火,狠心撕掉,叫我重写。谢谢您,管得严。 您:也许正在…… “姆妈”: 您:也许正忙着蒸一锅发粑粑,额头沁着汗珠。看:火候到了,揭开蒸笼盖,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顾客来抢购哒,刚出蒸的几锅咂了口的发糕,仅半个把钟头就换成一叠零钞。没跨过学堂门的您,心算厉害,冇错过账。您继承祖传手艺,方圆几十里有口皆碑,都知道“”矮姐姐”(大家对养母的称呼)的发糕好吃。 您感恩国家富民政策出台,抢抓机遇,从南山村乡下搬到陈家嘴镇集镇,放开手脚做老本行生意,再也不用担心割资本主义尾巴啦。 您:也许正在给人家当保姆,细心照顾婴儿。每天伍角钱报酬,日积月累十五元,贴补家用。您当保姆也出了名,陆陆续续帮人家带了十多个小孩。您带的第一个姓易的小女孩,现在都五十四岁啦,前些年,她还到处打听您,要感恩哩。 您:也许正为晚餐无米下锅,走东家跑西家“化缘”,借米刚回家,不料,跨队借米的陈婆婆向您开口借粮。善良的您将自己刚借的米均出一半给陈婆婆,您知道她家比俺还困难,嘱咐:不用还。您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您:也许正在…… (四) 有人曾好奇向我打听:“出生汉寿,为啥跑到安乡去了?”“为何有养父养母这层关系?”“为什么又回老家?”朋友:请听我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沅江南岸汉寿周文庙乡,一个教书的周先生家,同时出生的还有一个胞兄。家人关爱呵护我这个生命脆弱的幼苗,拉扯到几岁。 一九六二年,我的生母带我和双胞胎小兄,去安乡县陈家嘴镇表伯家吃酒,经人撮合,我的命运里忽然有了养父养母,周姓改为彭姓,名德才。亲爹新娘开明,担心他两老百年之后,我留在安乡亲人少,一九八四年底,三番五次动员我迁回了自己的家乡汉寿。 我在安乡期间,汉寿这头的家人,没有放弃对我的关爱,时常给予金钱和物资援助。可以说,我是汉寿、安乡两头父母亲共养,用心血浇灌培育成长的,只是投资成本比例有区别。我在安乡生活期间,两家以亲戚名份互动行走。 我在出生的家乡度晚霞,第二故乡安乡,有我永远的牵挂。缘份可贵,亲情无价。感恩双重父母亲!感恩我遇到的贵人! 非是忘祖,疫情防控,不在现场,感怀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