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2-3-27 19:34 编辑
好家风 培养出好后代 ——河南南阳邓州桑庄尹集高名世一家四代五进士 第一代 : 高名世,字际五,清代乾隆年间人,邓州桑庄尹集人。受好的家风的影响,自幼孝敬父母,恭兄友弟,聪敏好学,学识渊博,文章超群,德行卓著,为人敬重。青年时中秀才,乾隆丙子、丁丑联捷进士,即乾隆丙子年中举,乾隆丁丑考中进士。居家候选时曾执教春风书院。初授安徽祁门县令,那里民俗粗犷彪悍,抗田赋者较多,甚至连秀才监生也是如此。高名世勤于政事而宽于刑罚,不肯轻易以严刑对待百姓,他亲自善言开导,循循善诱。对抗交田赋的秀才、监生、普通庶民,都一再谆谆开导,让他们奉公守法。在他的感化下,不到一年时间,民风大为改观,不仅当年田赋按时按数交了,而且还将往年欠的一万多两银子也交清了。对原来因抗交田赋而褫革的秀才、监生也办理了恢复冠带的手续。名世在理公之余,尤爱读书,常讲学于东山书院,并将自己大部分薪俸捐给东山书院,以补助贫困学子读书。对一些有才华而勤学的贫苦学子常邀至县衙便宴招待。象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勉励他们发奋读书,将来报国为民,使该县后来读书风气大盛,中举者甚多。后名世病逝任上,县内百姓像失去父母那样悲痛。在他的教育影响之下,四代出了五进士。 第二代: 高叔祥(1750一1807年),字叶瑞,号菊圃,名世之三子。自幼博览群书,擅为文,才华横溢,每试辄为冠。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中进士。初授福建海澄县令,他擅于理案、断案,劝农兴学,除弊兴利,清理积案,卓有政绩。不久,海澄政治清明,劣绅、讼棍敛迹,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声远播。调任龙溪后,经他饬治,政平讼理,甚得民心。接着又调任诏安县,该县海岛星罗棋布,乃商贾要津,民多强悍,常发生械斗,海寇亦常登岸抢掠,部分不务正业者,赌博骗人。高叔祥严加整治,陋习尽除,民风大变。当叔祥奉调武平离任时,数千民众聚集,攀车辕、卧车前不让走。后省里巡抚闻知,谕令叔祥暂留一月,让他把治理诏安的方法告诉新任令尹,民心乃安,并绘《攀辕图》赠给叔祥。叔祥到武平后,不仅勤于本县政事,还帮助巡抚阅卷,他有善于人,是年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即出其门下。翌年春闱乡试、殿试中的进士也多出其门下。嘉庆八年(1803年),叔祥擒获6名倭寇;在任候升知州,初补厦门同知,后擢署漳州知府,在驱逐外番、缉拿海盗、察吏安民方面,广有政绩,被提补建宁知府。嘉庆十年(1805年),叔祥调任台湾知府,他清除异匪安置难民,政绩显赫。嘉庆十二年(1807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台湾任所。 第三代: (一)高振洛,字子陆,系高殿举之子,高叔祥之孙,道光12年(1832年)中进士,自幼勤奋好学,历任湖北东湖、甘肃静远、汶县,山东沾化、单县、阳谷知县,四川石柱同知,贵州思州知府,在任重吏治,兴教化,劝农桑,减徭赋,深受人民爱戴。 (二)高振宛,字子衡,号讷斋,是高振洛之胞弟、高叔祥之孙。幼聪颖异常,博学多览,知识渊博,18岁中秀才,又以优异成绩补为廪生;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道光十八年(癸巳年,1838年)中进士。初授浙江嘉兴府桐乡县知县。振宛一到任就修复该县被洪水冲毁的堰陂,兴利除弊,大力兴学,奖励读书,督兴农耕,减赋轻徭。后连任山西宁武府神池知县和蒲州荣河知县,均重视革除弊政,利民惠民,倡办学校,万民称颂,巡抚知其德政,曾屡次荐举,旋以直隶知州保升知府。历署泽州、汾州、潞安知府,均致力整吏治,除贪官,减税赋,劝植树,广收入,兴学校,奖读书。署内设立育英书屋,亲自辅导聪敏学子读书,并以自己薪俸济助贫困学子。在遇到灾害时,他还捐薪俸银千两,舍粥赈灾。振宛卓异的品德和功绩,受到朝廷嘉奖,加三品衔,补观察之职,后因劳疾引退,士民遮道攀辕,不愿其离。并建生祠奉祀,抵家数月病逝。 第四代 高寅生,字亮臣,号春圃,高振宛之长子,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初七,20岁中秀才,同治庚午科(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光绪丙子科(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由兵部主事转员外郎。可惜享年不永,光绪三年十月初九去世,年仅36岁。
邓州桑庄尹集名世一家,耕读传家讲道德,四代五进士,誉满海内外,世代广为传颂。
(高家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