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3-30 09:47 编辑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四十一 津市解放初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
一、组建中共津市市委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即将解放的南方各省急需大批干部的形势,作出《中央关于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定从解放较早的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原等解放区抽调5万多名干部,经过短期整训后,组成南下工作团,随解放军南下,到南方新解放区开展接管建政工作。 中共冀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迅速抽调3000多名干部和服务人员,组建南下工作团冀南区委支队,支队有一个区党委、6个地委(称大队)、30多个县委(称中队)的架子。 1949年4 月3日,中共冀南区委支队从集训地河北威县出发,徒步向河南开封行进,于4月15日抵达开封。在开封,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共湖南省委共同确定了常澧地委及所属各县、市委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名单。冀南区党委副书记乔晓光和支队干部孙卓夫、栗汇川3人,带领二大队、四大队和六大队到常德工作,乔晓光任常澧地委书记。栗汇川任地委委员(当时不设常委)、津市市委书记。同时,地委对各县市干部分配作出决定,六大队的四中队去汉寿,但南下到武汉后得知,汉寿县属益阳地区,地委决定:四中队129人全部去津市,市委书记栗汇川,副书记肖寒,市委委员(不设常委)郗光华、张帮信、王驰、郭之泉。中共津市市委设工作机构为:办公室,秘书长张布群,组织部,部长张帮信,宣传部,部长王驰。 6月28日,中共津市市委抵达湖北沙市后,跟随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四十九军行进,8月2日到达澧县,8月3日进入津市,与津市地下党组织胜利会师,并受到津市地下党组织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中共津市市委南下行程2000多公里,历时4个多月,途中,历尽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一到津市,立即与地下党组织召开联系会议,全面了解津市情况,开始领导筹粮支前和接管建政工作。 8月4日召开南下入津干部、地下党员、驻军代表400多人的大会,正式宣布中共津市市委成立,同时成立津市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津市市人民政府,全面部署接管建政工作。 1949年10月,中共常德地委调整津市市委领导班子,栗汇川、肖寒、郗光华、王驰调离,郭之泉任市人民政府市长。次月,津市市由地辖市改为县辖市(津市行政体制变化频繁,详见附录一)。1950年1月,地委委员、澧县县委书记赵立春兼任津市市委书记,张邦信任副书记。2月,郭之泉调离,张邦信任市长。5月,中共常德地委对津市市领导班子调整配齐,张邦信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王树桥任市委副书记,张瑞峰、李保亨、黄志刚、高春柏、刘钧任市委委员。从此至1956年5月召开中共津市市第一届代表大会之前,历任市委领导班子均为任命,继张邦信于1952年8月离任后,先后被任命为市委书记的是王树桥、王启功。 二、建立工作机构和党的基层组织 中共津市市委在开封成立时,即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南下入津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增设民运部,部长郭之泉。1950年更名民运科,于12月完成其使命后撤销。其时,因津市幅员较小,未设立区级机构。 此后,市委因工作需要,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王敬。其职能为协助市委做好工商界、宗教界、少数民族、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中共常德地委批示,成立中共津市市纪委检查委员会,书记由市委书记王树桥兼任。其主要职责是检查全市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及党员违反党纪党规的行为。市委为了加强对工业和交通工作的领导,设立工业交通工作部,由副部长张云卿主持工作。市委设立财贸工作部,主管全市的财政、金融、商业、供销、粮食工作,由副部长姜玉岭主持工作。设立文化教育工作部,主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系统党的工作,部长陈志祥。 1949年8月,中共澧县工委和第四突击大队奉命从津市移驻澧县后,津市仅有新华工厂党支部、省立高农党支部2个地下党组织。中共津市市委抵达津市后,着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年在市直机关建立基层党支部7个。次年,建立党委1个、党支部2个。尔后,抽调党员干部到工业、手工业、商业、农村帮助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到1955年,建立起基层党委1个、党支部23个。这些党的基层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