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3-31 08:57 编辑
孟姜女姓名小议 ◎易奧法
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2500多年,《左传》上的- -则记载算是它的源头。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云:齐侯(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作先锋被打死了。齐侯回去时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便派人吊唁,她推辞说:“如果杞梁有罪,又岂敢劳国君派人吊唁,如果没有罪,他还有先人的破屋子在那里,因此我不能接受在郊外的吊唁。”于是齐庄公就到他的家里去进行吊唁。这则史料,情节简单,杞梁这名字被保留下来,杞梁之妻何姓何名却无记载。
这是公元前549年的故事,此后杞梁之妻的故事逐代流传,不断演化。如先秦的古籍《檀弓》(后编入《小戴礼记》)、《孟子》,汉朝时韩婴的《韩诗外传》、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说苑》和《列女传》、王充的《论衡》、蔡邕的《琴操》,三国时曹植的《精微篇》,晋朝时崔豹的《古今注》,南北朝时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提到杞梁之妻的故事,但都没有说明杞梁之妻的姓名。直到唐朝,有人写了一本书题名《碉玉集》,此书《日本书经》记为天平十九年所写,即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其中引《同贤记》一条云:“杞梁,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起后园树上。”起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梁而唤之,问日:‘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乃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日:‘请为君妻。’”...这才第一次说明杞梁之妻叫孟仲姿。此后,《文选集注》残卷在曹植《求通亲亲表》的注中也说:孟姿居近长城,正在后园池中游戏,杞梁避役到此,她反顾见之,请为君妻,情节与《同贤记》所云相似,不过孟仲姿变成了孟姿。大约在唐朝末年,敦煌石室的藏书中载有一首小曲:“孟姜女,犯[疑为(杞)之形伪]梁情,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这是“孟姜女”这名字第一次和读 者见面。 到了宋朝,出现了一本书叫《孟子疏》,旧题孙奭撰。《朱子语录》则谓为邵武士人伪托。因《孟子》中有一“杞梁之妻善变国俗”的话,所以疏中写道:“或云,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杞梁之妻的孟姜- -名见于经典的开始。 时至明代中叶,各地兴起了为杞梁之妻树碑立庙的运动,孟姜之名也引发争议。正德十四年(1519),程观颐在重修孟姜贞女祠时就说孟姜姓许。黄世康的《秦孟姜碑文》也说:“孟姜,许姓,关中范植妇也。”此说与河南唱本及陕西同官的传说相同。如河南唱本写道:“她爹姓许来娘姓孟,认了干娘本姓姜。”
关于杞梁之妻的名字,真是众说纷纭,但流传最广的要数孟姜女这个名字。元曲和各地的一些唱本多采用此名。那么,她是不是姓孟呢?这还值得研究。明朝马理所写的《孟姜女集》说:“楚地澧人范郎妻姜氏,行一,故曰孟姜。”明末清初的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亦云:“孟姜女姓姜,楚地澧人,行一,故曰孟姜。”这都是说,“孟”是她的排行,“姜”才是她的姓,“孟姜”就是姜家大姑娘。他们大概是根据我国古代人名的习惯来推断的,周朝时妇女的名字大都把排行放在姓的前面。例如《诗经•哪风•桑中》就有:“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毛诗正义》就把“孟”字解释为“长女”。
至于孟姜女命名的由来,《孟姜仙女宝鉴》的解释甚为奇特。据说:孟姜女是七姑仙下凡,她藏在孟家庄的一个大冬瓜里。此瓜原是财主孟隆德的仆人孟兴所种,但瓜藤牵到邻居姜家而生。孟家没有子女,姜家只有一个年近八 旬孤苦伶仃的婆婆。有天,孟兴去采瓜,姜婆因瓜生在她的地上,便与孟兴争夺,经地保判断,两家对分。孟兴正要切下时,仙女在瓜中着急大叫。他们问明情况,遂在边上剖开,只见里面端坐着一个女孩。孟兴把女孩抱去,姜婆抢不到手,奔到县署申冤。县太爷便断此女为两家公有,取名孟姜女,姜婆和孟公合为一家。于是两家都满意而退。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当然不能作为历史考证资料,但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想象力是何等丰富。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 津市文史丛书》;原文无照片,现照片从互联网上获得。易奥法曾任津市市兰津诗社社长,2000年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