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8-2 05:32 编辑
第五十一回 直道文章赠天骥 高悬挽幛悼君谋
宋教仁在《民立报》社任主笔期间,与报社同仁杨天骥亲如兄弟。 杨天骥(1882—1958),字千里,别号东方,江苏吴县人,同盟会员,南社诗人。他自幼承父学习诗词书法,曾师从吴昌硕治印,在诗词、书法、治印上颇有建树。 杨天骥见宋教仁善于书法,先后给他雕刻了“宋教仁印”图章及“桃源渔父”、“公明”等书法闲章。这些印信,采用不同的阴刻与阳刻手法,字体变化,虚实结合。宋教仁对此爱不释手,常常在题词、题联、题字时所用。 宋教仁与杨天骥出生同年,稍小其数月,便认其为兄长。他很佩服兄长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损已待人的性格。一天,宋教仁外出采访回到报社,已是日过晌午。杨天骥邀宋教仁上他寓所作客用午膳,宋教仁正觉得腹中饥饿,便应允了。杨天骥在厨厅很快做了几道菜肴,焖好大米饭后,便先将菜肴端上桌,拿出两杯酒,饭前小酌。 彼此对饮之时,宋教仁对杨天骥杯中之物顿生疑窦,夺过对方酒杯一闻,则无色无味,才知道杨天骥喝的是水。原来杨天骥寓所中仅剩一杯酒了。宋教仁哪里肯依,他将两杯中的酒与水渗和在一起,重新平分。这样,两人才用了个“半酒半水”的兄弟“平等”午餐。 午餐之后,宋教仁走到杨天骥书案前,提笔为“吾兄千里”题赠一联,出自脏腑,情真意切: 直道文章在; 交情肝胆披。 1910年,皖北发生特大水灾,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苏州青年俱乐部部长杨君谋联络安徽名士,于1911年1月10日,借苏州大剧院,为集资赈灾义演《血手印》时误伤致死。 《血手印》为传统戏剧,宋元南戏中已有初本。剧中人林招得与员外王春之女自幼定亲,后因林氏家道中落,被逼退婚。招得春游,巧遇王千金,双方感情甚笃,约夜半幽会,林招得赴约时其家丫鬟被歹徒刺杀,招得扑倒身上,血染衣襟,匆忙回家,门上又沾血手印。官府误捕,王春行贿,诬招得为凶犯,判斩决。王千金抗父命,赴法场,祭夫诉冤,决然重审,夫妻团圆。 杨君谋在演出中反串角色饰丫鬟。排练时拟胸前置铁板与红液“血囊”,以刀刺现血涌逼真效果。那几天,杨君谋日夜排练,十分忙碌,以致上场时没找着铁板,只在胸前置“血囊”,按理“歹徒”只需用尖刀戳破“血囊”即可。然而,表演时,“歹徒”以为对方御有铁板,用力刺上,尖刀直破“血囊”刺入表演者心脏,落幕后才知杨君谋被误伤,不治身亡。 杨君谋是杨天骥同胞弟弟,他对弟弟的不幸伤亡悲痛欲绝。宋教仁十分推崇杨君谋急公好义的精神,对其多才多艺、年轻有为之生命死于意外,惋惜不已。旋即,他一边安慰其兄杨天骥,一面联络上海社会各界,举办“杨君谋追悼会”,含泪撰写挽联二副,高悬于追悼会场,如泣如歌,宛如天成: 其一: 思天下有饥者; 非正命而死之。 其二: 招二三同志登场,真而假,假而真, 误会新翻血手印; 为百万灾黎请命,死而生,生而死, 皖江长作浪淘声。 接着,宋教仁撰《杨君谋追悼会纪事》公之于报端,“以为认捐者劝”,“赈灾捐钱捐物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文章千古事,英名万古传”。1911年8月16日,宋教仁在《民立报》发出《征杨君谋遗事启》。他打算将征集到的稿件、编篡成《杨君谋遗事》一书,以形之于笔墨,传之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