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大做强石门县的蜂蜜产业,郭银吾和协会的其他负责人一道潜心研究,围绕蜂王繁育、蜂群管理、蜂蜜质量、产品销售等课题,先后举行了16次研讨会。他撰写的《活化资源应整体推进》《加入老科协,养蜂创佳绩》等文章被《中国特产报》《中国养蜂》等报刊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石门县蜂业协会的指导和引领,该县的蜂蜜产业重振雄风,到2021年年底,全县养殖蜜蜂的农户有25600多户,养殖中蜂48990群,养殖意蜂46780群。
悉心指导提高产品质量
退休之后,郭银吾把大部分精力倾注于养蜂事业,他利用蜂业协会这个平台,悉心指导会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做强做“甜”养蜂业。
每个季度的理事会、每年的代表会,郭银吾和协会的其他负责人都把学习科学养蜂、提高产品质量等当作主要内容,从省里请专家讲课,蜂农互相交流养蜂、销售的经验。近些年来,郭银吾和同事们共印发各类科学养蜂与科学饮用蜂产品的技术资料19700多份,给每个会员赠送了《简明养蜂技术手册》,给35名理事赠送了《蜂产品与人类健康》,旨在通过技术指导,让全体会员引领广大蜂农学以致用,提质增量。
很长一段时间内,石门县的蜂农只生产蜂蜜,品种单一。特别是石门的蜂蜜没有品牌,少量蜂蜜的抗生素、农残超标,这导致产品销路不广,效益不高。针对蜂产品的品种、品牌、品质存在的问题,郭银吾紧紧围绕“三品”这个重点,聘请省农大、省蜂业协会的5名教授、专家为石门县蜂业协会的高级技术顾问,多次邀请到石门授课传技、调研指导。郭银吾和协会的其他负责人挂帅主抓产品质量,每人每年走访养蜂大户20人次左右,发现质量问题,现场把脉问诊,及时整改到位。
抓好蜂蜜优质高产的同时,协会积极组织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腊的生产,满足消费者对蜂产品的饮用需求,先后创出了“壶瓶山牌”蜂蜜、“犟哥牌”蜂蜜,填补了石门县蜂产品的品牌空白。
热心服务助力蜂农致富
一直热衷“甜蜜事业”的郭银吾还热心服务蜂农,积极为蜂产品饮用人群和企业服务,大力宣传养殖蜜蜂、营销蜂产品和科技创新的典型,助力蜂农发家致富。
为了提高蜂农的养殖技术,郭银吾狠抓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及时向蜂农印发科普资料,组织技术培训,开展上门服务,不断提高蜂农的素质。退伍军人刘宇初是残障人士,5年前开始,郭银吾就大力扶持刘宇初家发展养蜂,他多次到离县城30多公里、交通不便的新铺镇岳家棚村,给刘宇初提供养蜂资料和销售信息,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刘宇初充分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养蜂资源,现已养蜂100多群,年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全县残疾人中的养蜂大户。石门县玉叶化肥厂伤残职工杨代进带病养蜂,刻苦学习新技术,每年都有新起色;年过七旬的贺德寿养殖中蜂20群、意蜂25群,年均产蜜5000多斤;协会会员许道林、涂生欣、杨昌颜等人精心养蜂多年,每年蜂业收入都达3万元以上,都是“甜蜜事业”的受益者。
郭银吾热心投身发展养蜂业的各个环节,纾困解难,同蜂业协会积极协同县农口部门安排蜜源,协调解决省内外蜂群放置出现的问题;和协会其他负责人及时向企业和会员传递国内外蜂产品市场信息,让产品找准销售时机,卖出好价钱。明园蜂业、汪氏蜜蜂园登陆石门县城后,和协会积极对接,牵线搭桥,两家企业经销的蜂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经过多年的发展,石门县的蜂业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甜”。2005年,石门县的养蜂农户只有2800多户,到2021年,已经超过了25000户,全年产蜜2390多吨,蜂业总产值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