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13|回复: 5

传统谱牒文化基础(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06: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河堂 于 2014-12-4 06:59 编辑

      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包括谱牒、家法、教育、郡望、堂号、祭祀等。毛氏宗族文化,是毛氏历代先祖的精神凝聚而成的思想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它昭示着毛氏的家风民俗和尊祖睦宗意识,昭示着毛氏繁衍于五湖四海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谱 牒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说文》释:“籍录也”。《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概括起来,谱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为示范或寻检。如年谱、乐谱、棋谱、家谱等。《说文》对牒的解释为“札也”。古代用于写字的竹片或木片为札,所以用竹片或木片写成的书版就叫牒。继之有玉牒、金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
      谱牒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载:“维三代(夏商周)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来逐步向民间发展,因此有尊谱牒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同宗血缘集团的发源、迁徙、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籍叫谱牒。
      (一)谱牒种类
      谱牒是同宗血缘集团的历史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谱牒与正史(国史)、方志构成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谱牒是玉牒、世本、世家、宗谱、族谱、家谱、家乘、支谱的统称,按其记述的对象、重点、范围和称谓习惯而定,其内涵大致相同。
      1、玉牒:所记述的对象是皇家宗室成员,只有皇家谱牒才能称玉牒。如《大唐玉牒》、《大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所用的文书,在特定时也称玉牒。
      2、世本:记录的对象是黄帝讫春秋诸侯大夫,后收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谱》。
      3、世家:也是一种记述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汉司马迁《史记》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名人也纳入其中,如孔子、陈涉等。后引申门第高者,亦称为世家。
      4、宗谱、族谱、家谱:古代为世袭传位,以父系为依据,制定一种宗法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帝位或爵位,并称其为大宗,大宗以外的其余各次子为小宗。民间修谱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为大宗,其分支为小宗。简而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大宗和小宗合称为宗族。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即宗之下的基本单位是族,族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不为宗谱。族谱,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所以族谱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但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的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区别在于记述的范围、重点和称谓不同,但因上溯远近不同,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大多统而称之。
      5、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有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民间冠用家乘的谱牒虽然不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6、支谱: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支谱,就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二)谱牒沿革
      谱牒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的时代,显示了不同的形态,谱牒文献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谱牒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谱牒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
      2、周代: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谱牒的开山之作。
      3、秦代:谱牒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
      4、汉代:汉代史官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世家》三十篇,掀起谱牒学高潮。
      5、魏、晋、南北朝: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根据曹魏政权的政治需要,必须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于延康元年(220年)向朝庭建议制定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从此,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6、唐代:谱牒发展时代,修谱仍被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称帝时,又组织史官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7、宋代:谱牒转折时期。谱牒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谱牒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8、明代:谱牒普及时代,私修谱牒蔚然成风。但官修谱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9、清、民国时代:民间修谱的大发展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为了使满汉合一而一统天下,进而达到长治久安,努力吸收中原文化,有“圣祖崇儒重道,经筵讲伦,孜孜圣贤之学”之誉,并命撰辑“孝经衍义”和诏告天下的《圣谕广训》,其中就有“修族谱以联疏远”的圣谕。正是由于皇帝的号召和官方的提昌,把本属于汉民族传统的修谱习俗进一步调动起来了。举国上下族族修谱,家家修谱,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了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达到无族无谱的普及化程度。这就是中华谱牒史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个兴盛的修撰谱牒时代,也一直延续到公元1949年才告结束。
      10、当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政权更迭,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百端待举,百废俱兴,到60年代前期,只有沿海和内地少数地方还在继续进行修谱和建造宗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的姓氏文化、血缘的传统观念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盛世修志,族旺修谱,9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续修宗谱热的现象。近年来,很多家族成立宗亲会,重建祠堂,续修家谱成为风尚。
      自2000年6月《中国家谱总目》经国家批准立项以来,已有海内外近千家谱牒文献收藏单位和私人收藏者提供七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图书馆。经过五年来的逐份审核、查重、归并,扣除40%的复印本,共收录643个姓氏的家谱总数达47000种以上。华人家谱的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的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1100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家谱是孔氏家谱,由孔德成于1937年纂修的《孔子家谱》就有154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的是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2317种。《中国家谱总目》不仅能实现全球的中国家谱收集汇总,还将用文字提要概述各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根脉图。
      (三)谱牒内容
      三千多年来,谱牒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步发展的过程,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的谱牒,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所不同,收载的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谱牒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请名人撰写。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的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性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历史、始祖、始迁祖、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家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睦邻、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名号、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谱牒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谱牒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问祖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买卖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以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对联、奏疏等。
      15、字辈:又称家派,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几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08: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包括谱牒、家法、教育、郡望、堂号、祭祀等,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23: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 14: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6: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6: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9:39 , Processed in 0.0349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