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元锐 于 2022-5-4 12:26 编辑
年节前后春意浓
忙完秋收农家一般都闲置下来了。以往乡村多有养猪的习惯,初春抓个猪苗,田边的野草,菜园里的过剩菜叶,和着做饭的淘米洗碗水丢两把米糠,从年头喂到年尾顶多也就两百来斤,但那肉质绝对的鲜嫩可口。冬至过后,屠夫就会被东家请西家接的,在猪嚎的热闹场火里忙得不着家了。在冒着热气的肉香里清理完事后,在主家热情招待下端着酒杯子,喝得晕晕乎乎的数票子。此时主人不觉心里空落落的有点难受,毕竟一年来一把米糠,一瓢潲水的喂养出了感情。可那年代杀头年猪如同发个小财,须臾,就被眼前的财喜取代了,留下足够的腌制年肉然后大部分的出售,再留下来年的抓猪本金。然后盘算着春节前给伢儿添件新的衣裳,过年的盘绞费用,孩子开学后的用度。那年头过日子过得较为艰难,普通人家总是捏捏攥攥的精打细算,好大个鸟儿做好大个窝盘算得熨熨贴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入冬至腊月,乡下每户都有能围坐十余人的火坑,佐以零散柴草燃烧着一个大树蔸,整个冬季烟火袅袅终日不息。进入腊月,火坑上面悬挂着腌制好的鸡,鸭,鱼,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冷火烟熏,从里到外都浸透了烟火气,外表薰得沁黄冒油腊香四溢,这样长时间冷烟熏出来的肉质,从年头吃到年尾不会变质失味。较为讲究点的城镇人家,则有木架园盘的烤炭火盆取暖,也不外乎在上面吊挂着腊菜熏肉。 在寒峭山风催春的脚步中,转眼已到小年,小年俗称为伢儿年,这一天父母总会做顿好吃的给子女们一个小欢喜。然后就较为忙碌起来了,春节间不管是城镇,还是乡下都要备足过年的茶点。乡下人开始了磨豆腐,晒阴米泡二,尤以打粑粑更为热火。以常见的糯米糍粑和印印粑粑的区分,前者为纯糯米搓打称为糍粑,后者是糯粘掺合磨浆蒸熟后揉搓,再用较为讲究,且有古典文化不同色彩的雕花印模压印成型,故称为印印粑粑。茶点多以各类瓜籽,花生,油炸果子类。 我家在一个傍沅水的小镇,在春天萌芽的寒夜里。河风翻过沅水河的堤岸,冷飕飕肆无忌惮地溜进街市的小巷,那感受似如浸泡在冰窟窿里般的寒彻。在这夜深人静大雪封门的冷冻里,人们围坐在有温暖火坑的屋子中,在闲暇瞌睡的朦胧时常常听得外面叫卖声:印印粑粑——冷糍粑喽!多是成年乡妇婉转脆昂,绕着弯儿甜甜的声音,勾出你止不住的无限欲望,情不自禁地叫住卖者踟蹰的脚步。当拉开门缝一股寒流强劲袭来,在半掩门屏的寒颤中,你会一眼瞥见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儿,不知是从温室出来突遇寒气的侵袭,还是那小孩儿的衣着单薄受了感染,不觉中就张开嘴巴“阿嚏”的打个大喷嚏!瞬间脑子里突兀的冒出个童稚的叫卖声:印印粑粑,冷鸡(糍)粑哟!那村妇见他盯着孩子发愣,提醒到:老板,您…… 他收回目光:哦,我见到他,想起时常听得一个孩子气的叫卖,印印粑粑冷鸡粑!面对陌生的年轻女人,话出口又觉不妥,因为里面带了个脏字,不好意思地笑笑:不知是不是这个小哥叫卖哩? 村妇眯眯地笑着回道:老板,这是我儿子,我们村子里这样的小孩多着哩,都想出来弄点过年钱。小孩儿口齿不清让老板笑话了。 哪里,哪里!这样嘎嘎冷的寒夜,农家孩子懂事儿呢。在说笑中成交后,买主目送着嚓嚓踏雪远去的脚步声,那期盼着过个肥年的叫卖,在寒夜里渐行见远……这样的叫卖,从腊月一直要到正月十五以后开始忙田园,商家则忙着请先生招学徒一切开始走入正轨。 在我小时记忆里的大年三十,总是在天不见光的睡梦里,被父母从被子里叫醒吃年饭,睁开眼睛一抹黑,但那诱人的鱼肉腊香味早已塞满了鼻孔。想着火坑里薰得溜黄冒油的腊肉,有时大人不在家时馋得喉咙里伸出爪子来,止不住的割那么丁点儿,在火坑里烤吃的味道多么惬意。现有满桌的鱼肉等着我大块朵颐,就很麻利的溜下床,堂屋里的四方桌早已摆好了平时难见的鱼肉,正中傍壁的条桌上供着三牲礼品,燃着大香蜡,在袅袅的香气里屋子照得通明。有钱人的大户对三牲很讲究,供着整鱼,整鸡,一个可观的上了色的大猪头。开餐前必得对着香烛供品敬神是年例的重头戏,把三牲猪,鸡,鱼摆在大门口跪拜祈祷菩萨保佑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财运亨通,此称之为摆醮。而后燃放一卦鞭炮,在炮竹一声辞旧岁里关着门吃年饭。 我从小便能喝酒,因为看书受了四大名著中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影响。年节父母也允许我喝点儿,于是,我从儿时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我几十年来的酸,甜,苦,辣人生中总也离不开酒。年饭是在边吃边喝中天光见明,直至大天亮,偶意着一年的前景越吃越光明。在这旧年的最后一天里,吃完年饭人们忙着除旧迎新,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贴对联,驱邪避祸粘门神。“抬头见喜”的窗头红贴,似如闯进门来的春天,一片新的喜色。晚上年三十团年饭后,家家挂红灯,闭着门户守着火炉,泡上淳厚的茶水,摆一桌子的果点食品,其乐融融的守着本年的最后一晚。父母会给小伢儿一个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娃儿会压抑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偷偷拆开看有多少钱。这一晚上俗称为守岁夜,一般会到午夜时才会入睡。 那年代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每户人家都会把过年看得很隆重,办得非常的上心。大年三十的下午伢儿们就洗得干干净净,喜滋滋的换上新衣服。心里想着过年真好,就是弄不明白一年怎么就只过一回年呢!打量着身上的新衣服,想着过年前母亲带在服装店做衣服,要等了好长时间才轮到量制裁剪尺码。每到过年裁缝铺里就会忙不赢。 第二天娃儿们穿着新衣服,结伙用压岁钱上街买个炸弹,买一小板蛤蟆籽五十粒,比着看哪个抛得高,摔得响!此起彼落地“砰啪”声便在街上爆响。所谓的炸弹是由拇指大的铸铁制成,由一臼穴底座和一凸轮用皮筋连接组合,凸轮锥形的尾端饰以彩色羽毛。底座臼内按入一粒蛤蟆籽底火,抛入空中落入石板街面发出比鞭炮更响亮的爆炸声,在那个年代是孩子们自认为最刺激,玩得发疯的玩具了,直到20 世纪70年代后才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 (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