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5-6 10:35 编辑
往事(20)
步行回家,经过四方坪小学, 正好是晚上放学的时候,家长接孩子,很热闹。
2022年5月5日,午睡起床已经到了下午4点,按照最近生活习惯,我出门走路。先坐车,到3路车终点站“海洋半岛首末站”,然后步行到双拥路浏阳河农贸市场转悠,花10元钱买了三块新疆馕,——2001年我去新疆旅游,爱上了吃新疆的馕。 步行回家,经过四方坪小学,正好是晚上放学的时候,家长接孩子,很热闹。我看着经过扩建的校门,拿出手机拍照。突然,想起了予飞发蒙读书,也是我接送他上学和放学回家的。低年级学生,下午只有一节课,免得来回跑,送孙子上学后,干脆就在校门前的雅雀湖公园等待。当时靠学校附近有一棵大樟树,接送孩子的娭毑们就在树荫下打牌;我不打牌,带一本书读。当时我主要读佛教书,记得书上有一处讲到青原行思参禅三境界。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录原文如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语录主旨是说人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入,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们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的就是最真实的。因为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这时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人生第三重境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四方坪步行街金牛雕塑
那年冬天我应德山开发区书记周国忠的邀请,为开发区宣传部编的《德山有德》审稿,代替写了一篇《序》,我就用了“参禅三境界”的话,有借鉴意义,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再后来,我接受给市政府修志,退出了关照孙子学习的任务。现在孙子已经读大学了。 5月5日8点55,晚上,女儿打电话给她母亲,说她在群里发红包,要我们抢,事由:“恭喜予飞同学进入学校项目组!恭喜柯微同学期中考试2门年级第一名。”大家热闹了好一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