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5-9 07:24 编辑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六十 过渡时期党的建设与发展 一、干部审查 津市和平解放初期,全市党政干部不足300多人,主要来自南下干部、地下党员干部、军队留地方干部、常德专署政治干部学校分配来津干部。1950年,中共津市市委从筹粮支前、减租退押、清匪反霸等运动中涌现出积极分子吸收为干部。尔后,在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培养了一批干部,在工商企业中将一批表现积极、工作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吸收录用为干部,到1956年,全市共有干部1033人。 由于当时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成份较复杂,虽然多数干部历史清白,录用手续齐备,但也有部分干部的政治历史交代不清楚,少数干部还隐瞒了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以致干部队伍有些不纯,需要重新进行审查。 1956年1月,中共津市市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成立审干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市委书记任审干委员会主任,各战线亦成立审干小组,对全市助理员以上和担任重要工作的干部454人的政治历史问题进行审查,占干部总数的46.2%。后因肃反运动,审干工作暂停。同年8月,重新开始审干工作。根据“七审”原则,确定审查对象的干部90人,审查问题160件。通过审查,对67名列审对象作出结论,对20人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尚未作结论2人,1人交公安机关侦察。还对16人隐瞒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分别给予组织处理。澄清了21名干部的历史疑点。 这次审干工作,教育和挽救了少数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二、内部肃反 1956年2月,中共津市市委根据省委、地委的部署,成立由市纪委书记、市长为正副组长的肃反五人领导小组,抽调专职干部134人,在全市开展内部肃反运动。这次肃反运动的方针是: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冤枉一个好人。其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到6月,完成建立组织机构,培训专职干部、审阅档案、划类排队、外调内查等各项工作。随后,进入专案审查和甄别定案阶段,至11月15日基本结束。参加内部肃反运动的有市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直属工商企业等共52家单位1758人,确定为内部肃反对象33人,其中干部26人,高级知识分子2人、技术人员1 人、教职员3 人、其他1 人。通过群众检举揭发,深入开展内查外调,自己坦白交待,组织甄别定案,清查出暗藏在干部队伍内部的反革命分子11人。 1958年,开展“肃反扫残”,组织全市机关团体、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手工业、文教卫生等单位干部职工10624人参加。立案调查对象332名。经群众检举揭发,肃反专职干部查阅档案和外出调查,共清查出反革命分子、坏分子95人,其中暗藏较深的反革命分子67人,隐瞒历史罪恶的坏分子8人,负有血债的反革命分子及坏分子24人,还查出隐瞒的国民党区分部1 个,骨干分子3人,缴获手枪1支。澄清了1151人的政治历史问题。对清查出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均依法作出处理。 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群众路线,注重了调查研究,严格执行了党在肃反工作中的方针、政策,整个运动开展得比较顺利。但是,这次运动把一些过去已交代和处理过的,不需要再追究的历史问题,又重新进行审查追究,对个别干部职工造成了伤害。后来经过复查,对处分错了的干部职工给予了纠正和平反。 三 、召开中共津市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23至24日,中国共产党津市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96人,列席人员28人,代表全市近1000名党员。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审议和批准中共津市市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津市市第一届委员会,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大会总结了七年来中共津市市委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三大改造”和城市建设、工商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对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市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在充分发扬民主,反复酝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由14名委员、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津市市第一届委员会,选举王启功、张茂文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在市委一届一次全会上,王启功当选为市委书记,王玉当选为市委副书记,张茂文、张云卿、皮业银、冯三槐、李大全当选为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 这次大会的召开,对全市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949年8月,中共津市市委在完成接管建政后,开始有重点地选择、培养建党积极分子,对历史清白、出身成份好、工作积极、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大公无私、要求进步、联系群众、入党动机端正的各行各业骨干,由党员干部负责培养考察,介绍加入党组织。 1952年,中共津市市委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开始在市郊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支部。经过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考验,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积极的骨干分子涌现出来,相继被吸收入党,并被提拔到基层领导岗位。1953年至1954年7月,中共津市市委抽调干部到农村、手工业、商业帮助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由于发展党员过快,教育培训滞后,使一些新发展的党员素质不高。尔后,根据地委“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在巩固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巩固”的指示,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基层组织领导的培训教育,使其起到先锋模范和“领头雁、排头兵”的作用。“三大改造”运动中,中共津市市委举办培训班,教育党员正确认识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改造,摆正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关系;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讨论,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1956年下半年,按照常德地委组织部的要求,开始大规模发展党员。在中共津市市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对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有突出表现、工作积极、活动能力强、受群众拥护的积极分子吸收入党。随后,针对在发展党员中存在手续不全,把关不严的现象,按照地委组织部《关于严格执行接收党员手续规定的意见》,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接受新党员手续不全的混乱现象。是年,全市有党员1100余名,基层党组织60个。 中共津市市委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管理,建立了组织生活制度,规定党的支部每月必须过一次组织生活、检查和总结一月来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后又建立起“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各个支部坚持工作总结会、支委交心通气会、组织生活会和上党课,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