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67|回复: 19

半个世纪前的那人那事 ——记常德商务系统离退休干部中参加过枝柳铁路的建设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6 1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干部 于 2022-5-16 12:45 编辑

半个世纪前的那人那事

——记常德商务系统离退休干部中
参加过枝柳铁路的建设者



  【写在前面的话】:

  据悉,2022年5月8日起常益长高铁益阳至长沙段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常德至益阳段正进行无砟轨道铺设施工。常益长高铁建成通车后,从常德到长沙仅需1小时,这也将标志着结束常德不通高铁的历史。
  此时,让人不禁联想起常德的第一条铁路——枝柳铁路的那事那人和那时那刻。
  为了纪念常德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枝柳铁路(石门段)的建成通车,在老领导张新民的提示下,我们在商务系统离退休干部中寻找曾经为枝柳铁路的建设者、贡献者。通过在常德市商务局退管中心四个老干党支部微信群中发布“寻人启事”,查阅档案,电话咨询,终于在上百名离退休干部中找到了三位曾参加过枝柳铁路(石门段)建设的退休干部,他们是郑惠玲、廖德寿、沈大军同志。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70年9月,枝柳铁路段开工(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历时8年多,至1978年12月,枝柳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枝柳铁路的正式通车,是常德人的骄傲,为湘西北地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湘西北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改善了工业布局,内外联通,也让山区内大量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郑惠玲、廖德寿、沈大军三位同志都在七十年代以不同的身份参加过枝柳铁路(石门段)的建设,为大动脉建设贡献过自已的力量。
  时光流转,岁月留痕。转眼间50多年过去了。枝柳铁路会战,见证了铁路建设的峥嵘岁月,也承载着一代人的追求与梦想,三位老同志想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时那刻,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110446cxfjjeq3h3wcrzcw.jpg

110447ds858s25v5ai8q8a.jpg



  我是枝柳铁路的小小建设者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郑惠玲   现年64岁)

  当我在常德火车站坐上南来北往的火车时,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当初为建设枝柳铁路,自己曾为路基肩挑卵石、手捶路碴的情景。同时也会想起“学工学农学军”、“三线建设”等来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特色词汇。我及我的同龄人对这些词汇都耳熟能详,因为我们曾经是实践者和建设者。
  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间。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枝柳铁路的经历,已经成了我们这代人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1970年8月,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修建枝柳铁路,打开西南通道。之后,成千上万的民工配合中铁二局和中铁四局,积极地投身到三线建设之一——枝柳铁路建设大会战中。
  1970年9月,各方修路大军全部开赴工地,枝柳铁路石门段建设全线铺开,大会战正式拉开帷幕。
  从1970年8月份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到1971年3月份结束,修建枝柳铁路(石门段)的时长总共八个月。
  我和我的初中同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了枝柳铁路的小小建设者。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几乎整个学期的劳动课时间都和同学一起在为枝柳铁路做贡献。曾记得,一到劳动课时间,我和班上的同学们或者拿着锤子去路基旁捶道碴,或者带着竹撮箕和竹扁担下到澧水河滩去装卵石,然后挑着石子顺着河堤上行一里多路至铁路路基处。由于当时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身单力薄,尽管每次只装大半撮箕石子,几个来回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至放学回家时,又累又渴,双腿发软,捶道碴的双手起了水泡,挑卵石的双肩又红又肿。这样辛苦的磨炼,让我们湿了衣衫,劳了筋骨,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忍耐和坚强。
  如今,这条满载希望和梦想的铁路已经运行了44年,“追求理想,崇尚英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枝柳精神也在各行各业不断传承着。
  枝柳铁路的修建,为铁路沿线地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好处。我的家乡石门县能成为柑橘之乡,就得益于枝柳铁路的建成。由于当时全国的公路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石门的柑橘主要靠火车运输,每年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的柑橘有一千多个火车皮。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就曾专门把家乡的柑橘通过火车皮运往牡丹江销售,收益很可观。正是因为石门的柑橘大量外销全国市场,才使石门的柑橘知名度迅速扩张,全县的柑橘种植和产量也才会得到迅猛发展。可以说,石门是火车拉出来的柑橘之乡。石门县在整个常德范围内能首先通火车,得益于当时的三线建设,石门人民为此感到非常自豪。
  枝柳铁路大会战是空前绝后的中国铁路建设史。经过了三线建设大熔炉锤炼的一代人,无论过去是干部、工人,还是学生,对枝柳铁路大会战的那段历史都永不泯灭。他们用历史的事实告诉子孙后代,枝柳铁路是前辈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机械化,没有现代化,用生命和汗水浇铸出来的一条钢铁大道。枝柳铁路的建设者们,也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其精神价值弥足珍贵,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枝柳精神”永相传。


110446kc272875g72x5aqq.jpg

110447ba5hwofh5a1ccz57.jpg


  我在枝柳铁路建设工地入了团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廖德寿   现年71岁)

  每当我坐上去湘西方向的火车经过石门隧道洞时,心中总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和幸福,大概是半个世纪前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时在此留下了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与脚步吧!
  因时间久远,好多事记不清了。我记得好象是在1970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怀着非常愉悦的心情与一群建设伙伴们挑起行囊连夜从家乡羊毛滩出发,经过50多公里路程的步行,冒雨赶到了石门县枝柳铁路会战工地。
  到工地后,整个行动全部纳入军事化管理,各单位均以团营连编号相称。我们大队被列入9232工程指挥部的三团一营第九连。当时我们连的任务是修建石门隧道洞口前面的一段工程,这段工程需要向下挖20多米深的朝天口,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当时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我们全靠扁担、箩筐、钢钎等简单原始的工具,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工程难度大,科技水平不高,许多参加建设者曾涉险受伤,在铁路建设的路途上,洒下了汗水、泪水甚至鲜血,有的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我们连如期完成了首段工程修建任务。由于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本人表现极积,并于1971年3月经魏仁政同志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也算是我人生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吧。
  也正是这一个特殊时期表现优秀,后来在大队担任团支部委员、民兵排长、生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74年10组织上又推荐我到长沙市商业学校读书,为我的平凡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110446ln397kt22rngrkt2.jpg

110446aplmzr9l96ki1sej.jpg


  我在枝柳铁路建设中当连长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沈大军   现年78岁)

  常德,鱼米之乡,湘西门户。
  新中国成立之后,那时,常德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公路、水路、航空都有了,唯一的缺陷是没有铁路。
  1970年下半年,枝柳铁路石门段大会战打响。为了支援铁路建设,常德市在市直机关干部中抽调近百名年轻同志组成一个连,前往石门县城关地区修建铁路路基。在当时毛主席“全民皆兵”思想的指导下,铁路建设队伍也是参照部队的编制形式组建,并实行军事化管理,所以参与铁路修建的劳动者都被称为战士。因为我当时是党员,刚刚从部队转业,也还没有结婚,当时组织上任命我担任连长,董崇学同志任指导员,下设三个排。
  我们连于当年国庆节后出发,抵达石门后,三个排各住一个地方,比较分散,吃、住条件都比较艰苦。干的活比较简单,主要是运土、运石子,用肩挑、用板车推。前前后后在枝柳铁路石门段干了大概三个月,顺利完成了任务,于1971年春节前就回到常德市。
  现在,每每路过石门,总忘不了参与修建枝柳铁路石门段的那火热的100天,也总想起那战天斗地的凝聚着无数建设者汗水与激情的枝柳铁路大会战中那人那事 。   


  (由郑惠玲\廖德寿\沈大军提供素材  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表示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个世纪前的那人那事——记常德商务系统离退休干部中参加过枝柳铁路的建设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1: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枝柳铁路的小小建设者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郑惠玲   现年64岁)
我在枝柳铁路建设工地入了团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廖德寿   现年71岁)
我在枝柳铁路建设中当连长
  (常德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沈大军   现年78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6 11: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枝柳铁路是大量动用民工修建的一条铁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6 1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惠玲   现年64岁,——修建枝柳铁路那会,还只有16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6 11: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参加建设者曾涉险受伤,在铁路建设的路途上,洒下了汗水、泪水甚至鲜血,有的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6 11: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连于当年国庆节后出发,抵达石门后,三个排各住一个地方,比较分散,吃、住条件都比较艰苦。干的活比较简单,主要是运土、运石子,用肩挑、用板车推。前前后后在枝柳铁路石门段干了大概三个月,顺利完成了任务,于1971年春节前就回到常德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6 1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放的生产队抽了一个叫青光明的复员军人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2: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2-5-16 11:33
郑惠玲   现年64岁,——修建枝柳铁路那会,还只有16岁呢。

当时,她还是一名初中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2-5-16 11:53
我下放的生产队抽了一个叫青光明的复员军人参加。

辛苦了,向他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7:00 , Processed in 0.0401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