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5-20 09:35 编辑
1958年开始,在反浪费反保守思想和学习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热潮中,中共津市市委率领全市人民开展了各项工作的“大跃进”,与此同时,成立郊区人民公社、市区人民公社,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这种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作法,对津市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农业“大跃进”
反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认为,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经济建设可以搞得更快一些。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批评了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11月13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号召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为贯彻中央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中共津市市委按照地委部署,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形式开展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批判,按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模式,制定了《津市农业发展纲要》,同时,由市委书记直接领导,组织大规模宣传队伍,开展“大跃进”宣传,创办中共津市市委机关报《津市报》,在宣传舆论上为“大跃进”推波助澜。全市“大跃进”的气氛,在各种宣传形式的鼓动下,迅速浓厚乃至膨胀。 1957年底,中共津市市委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日夜奋战,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全市大跃进序幕。经过总路线宣传鼓动,全国各地的“高指标”一路飘升,放“卫星”一个比一个大。在全国“大气候”带动下,中共津市市一届二次会议修订发展计划:1958年农村“以粮为纲”,开展“千百万斤运动”,稻谷亩产1500斤,总产430万斤,比1957年增长320%,蔬菜亩产10000斤,总产1600万斤,比1957年增长100%,生猪出栏9000头,比1957年增长100%。显然,这些指标大大超出了全市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能承受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为实现高产指标,中共津市市委成立支援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将支农任务划分到全市各部门,着重从六个方面抓好支农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积肥运动,确保分配积肥数量完成。二是大力生产农业生产用具,满足农村需求。三是开展农具修理业务和农具配件生产,农具农机做到随到随修。四是大力生产农药化肥。五是由市机械厂帮助开展农业技术革命。六是加强农资运输,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农具等生产资料的运输放在首位,随到随运。1959年1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地委会议精神,充分肯定1958年全市农业大跃进的成绩是空前的、伟大的,是一条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要求市郊各农业社继续保持昂扬斗志和冲天干劲,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夺取1959年农业生产更大胜利,并下达了比1958年更高的农业增产指标,导致1959年大跃进的更大盲动。不切实际的指标,带来的是普遍的虚夸、浮报和工作虚假现象。为了延长劳动时间和放“卫星”,社干们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更加盛行。1960年,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常德地区首届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精神,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制订了更高的各项生产指标,在市郊掀起社与社、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竞赛热潮。开展大检查、大评比、大竞赛、大促进的群众活动,要求生产上开门红、月月红、满堂红。然而,这些脱离实际的跃进指标,到年终均成为泡影。
1958年3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动手,全党办工业”的指示精神,决定全市各部门、居委会、农业社兴建工业企业,以小型为主,以日用品为主。同时,成立轻工业局、重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大幅度地调高工业发展计划,要求全市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31.8万元,手工业总产值达到417万元。会后,各部门、居委会、农业社即投入到大办工业中,全市工交系统办起轻工业“卫星厂”77个,手工业合作社转工厂25个,新建铁工、五金、机械工厂61个。常德地委“发展钢铁机械会议”之后,中共津市市委提出“以钢为纲,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带动其他工作跃进”的指导思想,立即掀起全市大办钢铁、大搞水泥生产运动,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浮夸”风盛行。10月11日,成立津市市钢铁生产指挥部,召开全市各单位负责人紧急会议,决定在10月份建成炼钢炉221个,保证产钢477吨,并明确“在24小时建成221个炼钢炉”的任务划分到各单位。市委书记挂帅,全市总动员,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立即展开,为钢而战成为全市人民的一致口号和行动。10月14日晚,中共津市市委再次召开800人的紧急会议,决定次日为“卫星日”,全市停止办公、上课、营业,全力以赴投入钢铁、水泥生产。到16日,1500名“钢铁大军”奋战一昼夜建成炼钢土炉242个。11月1日,放出“日产钢113吨、水泥47吨”两颗巨型“卫星”。工交系统在20~31日,发射“卫星”272颗。中共津市市委在“关于我市十月份工作情况向省地委的汇报”中写到:“在两天时间内建成了5个炼钢厂、15个水泥厂,新建了282座炼钢炉、52座水泥炉,投入炼钢和生产水泥的干部、职工、学生和居民有6700多人,涌现出来的炼钢高产炉54座,优秀钢铁战士400多名,生产水泥积极分子100多名。前后共经历了两个‘卫星’发射日,钢的‘卫星’日产量31号比15号跃进了8倍,水泥31号比15号增产46%,‘卫星’日泥球产量达96吨,熟料47吨,一个月来全市共生产水泥11万公斤、钢199.7吨。” 以钢为纲,各行各业大力支援钢铁生产。全市劳动力集中钢铁、水泥生产,煤炭电力优先满足钢铁水泥生产,运输部门优先运输钢铁水泥生产所需物资,商业部门及时收购,不管土铁质量好坏、成本高低,一律不得拒收。文艺、宣传、医疗等部门进厂进矿,服务到工地。一时间,全市各行各业“只能服从钢铁,支援钢铁,保证钢铁”。钢铁产量突击上去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农业受到很大损失。晚稻、棉花无人收,秋种面积锐减。 1958年11月12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机械生产领导小组,召开全市紧急会议,号召全市各单位象抓钢铁生产一样抓机械生产。1958年12月13日,中共津市市委召开了全市工业交通会议,总结1958年战斗成果,部署1959年一季度生产任务。会议指出,到11月底止,全市产钢400多吨,胜利地完成了国家分配的任务。工业部门自己武装自己,生产出了缫丝机、拉丝机、煤气机、鼓风机、铁车床等200多种新产品。水泥生产从无到有,基建重点工程投资达500多万元。工业产值11月30日止已达1500万元,全年国民经济计划可以大大超额。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方针是:以钢为纲,带动全面大跃进。工业生产中特别要抓好三项工作:①大抓机械生产。②大抓轻工业。③大抓化学工业。并决定1959年1季度工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争取1320万元。要求发动群众,全民办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贯彻“小、土、群”和“大、洋、群”相结合的方针。 1958年12月23日,针对工业生产出现的电力不足,中共津市市委又提出开展全民办电运动,要求利用各种条件,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从小到大”、“大小结合”、“从少到多”、“多种多样”的原则,用水、火、风、人、畜力发电,解决电力问题。并要求1959年一季度自制发电机30台。1959年2月28日,部署了“高产高质运动月” 的工作,号召掀起生产竞赛高潮,各工业单位都纷纷召开了誓师大会,誓师“大跃进”,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59年3月30日,中共津市市第二届第一次代表大会要求,工业生产继续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贯彻执行重、轻工业并举,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等方针,保证完成产值4200万元,争取5000万元。然而,5 个钢厂和15个水泥厂因无原材料、技术设备欠缺,被迫关闭。一哄而起的工业企业,也因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产量大起大落,如新津螺钉厂螺丝日产量由2000多箩降到600多箩,新华工厂铸铁件返废率达58.33%。企业浮夸成风,虚报生产数字,后因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短缺,各工厂生产陷入困境。到196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骤减为2205万元,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浪费多、设备利用率低、产量低、费用支出高、原辅材料消耗高、废次品率高的“一多二低三高”现象。大跃进中盛行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工农业大跃进,带动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贸业的大发展,到1960年,全市货运量117万吨,3年基本建设投资657万元,商品购进总额4800万元,销售总额52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