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01|回复: 2

阎长贵出狱后,在湖南西洞庭农场的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正一 于 2022-6-1 09:07 编辑

来源: 贱议你读史

阎长贵9.jpg
阎长贵
     
引言
阎长贵,关锋的得意门生,后在戚本禹的推荐之下,于1967年1月开始担任江的首任机要秘书。
因为他和关锋、戚本禹二人的关系有些渊源,因此,于1968年初,被自己的领导送去了监狱。
理由就是,他是“关、戚”二人安排在身边的坐探、钉子,当然,这是一种子虚乌有的说法。
阎长贵先生先后辗转于功德林、南苑和秦城这三所监狱,经历了差不多七年半的监禁生活。
1975年5月22日,他被允许出狱,不过,出狱后要被安排到湖南的西洞庭农场劳动。
本文,我就和大家聊聊阎长贵先生,在农场生活的日子。

01
对于此时的阎长贵先生来说,不管去哪里,只要能走出监狱,那都是很好的事。
他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哪怕去农场,做再累再苦的工作,心情也是愉悦的。
阎长贵是山东聊城的,他的家在山东,在北京工作都是住在单位宿舍。
因此,刚出狱的时候,本来是可以允许他在北京住上一个星期的,但是,他在北京没有住处,就只能一出来就直接奔赴湖南了。
在临走的时候,阎长贵提出,想去《红旗》杂志社的宿舍里,去取一些衣服、书籍和个人洗漱用品。
当年,他被送去监狱的时候,也是很突然,很紧急,甚至还来不及收拾留在宿舍里的家当。
负责安置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东西事先都由他儿子取走了,现在他儿子已经是中学生了。
阎长贵对儿子的记忆,还停留在七年前,这岁月一晃,儿子都已经是个中学生了。

02
西洞庭4.jpg
西洞庭农场景观

这西洞庭农场,位于湖南常德,因为毗邻洞庭湖西畔,故而得名西洞庭。
在1955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原始地貌;1955年2月,正式确立了在此地招工建设农场。
这西洞庭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如今在湖南省,已是位列十大国有农场。
阎长贵到达到西洞庭后,并没有心情去看看大好的湖光山色,而是当即就拿出纸笔,给老家写了一封信。
毕竟这差不多八年的光阴,他是音讯全无,直到临出狱之际,才和妻儿在会见室短暂的见过一次面。
如今到了农场,他最想做的,就是把这几年的思绪,全都倾注于笔墨之间,和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儿、父母,相会于方格子之间。
这封满载着亲情的信,寄出去之后,阎长贵每天都期盼着回信,这种期盼的心情,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感受到吧。
作为八零后的我,很幸运体验过书信往来的年代,也知道这一封封小小的信,承载着多少日夜期盼的辗转反侧。
阎长贵盼了十天,终于收到了回信,这是儿子写的信,看着信纸上那略显稚嫩的笔迹,是那么的可亲可爱。
儿子在信里,告诉父亲一个好消息,等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一家人也将奔赴湖南,在这西洞庭农场和父亲团聚。
没过多久,父母、妻儿来到了农场,一家老少三代人,时隔差不多八年的岁月,终于又团聚了。
陷入亲情包裹之中的阎长贵,也是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父母在农场里小住了一段时间,就依依不舍的返回了山东老家,妻子和儿子留在农场,陪伴着阎长贵一起生活。

03
西洞庭1.jpg
西洞庭农场景观

这西洞庭农场自打1955年建设以来,经过20年的建设,到1975年阎长贵去的时候,已经发展得很好了。
农场的总面积约有10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八万多亩,水面有五万多亩;在这里生活工作的职工干部,加上家属,大约有三万多人,规模是很大的,相当于是一个小县城了。
西洞庭农场是一个完整的小型社会,由十多个分场和农科所构成。
每个分场里都开办有小学、初中,要读高中的话,就得去总场了,那里有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校。
每个分厂里都有糖厂、纸厂、商店、医院、税务所、粮店、银行办事处、邮电局等等,俨然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型社会。
可以说,一辈子不走出农场,就在里面待着,也是可以的。
西洞庭农场种植的主要是稻谷、甘蔗、棉,从七十年代初期,就开始盈利,这在当时的国营农场当中,是不太多见的。
阎长贵被厂领导安排住在农科所,这在农场,条件是不错的。
因为他是北方人,因此被安排在棉花班工作,这棉花班相比较稻田班而言,工作就没那么辛苦。
阎长贵刚到农场的时候,基本上是两手空空而来的。农场负责安置的工作人员,就带着他去购买了被褥、蚊帐,以及锅碗瓢盆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具。
工作人员知道他是个文化人,还特意给他订了一份报纸,每周送过来一次。
当时,农场里的人做饭都是烧柴火,这么多人烧柴,这木头有时候就难免紧缺了。
阎长贵刚去的时候,还不太会劈木柴,职工们看他窘迫的样子,会把自己家的柴火匀一些出来给他。
种菜,是咱们的天赋技能,农场里的职工们也自个开垦了不少菜园子,种一些自己食用的蔬菜。
有些职工就很热情的邀约阎长贵,让他去自家菜园子摘一些菜拿回去吃,反正种得多,自家也吃不完。
有时候阎长贵抹不开面子,人家就摘了给送过来。
这农场的生活,虽然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很辛苦。但是,在这里生活工作的职工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有说有笑,即使会有些小磕小碰,但大家处得就如同亲人一般。
农场里的这种生活,对于经历过七年半监禁经历的阎长贵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或许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体会到平平淡淡当中的香甜吧。

04
西洞庭3.jpg
西洞庭农场景观

覃正彦,是农村的干部,他在西洞庭农场任职的八年多时间内,也正是农场生气勃勃的时候。
在大多数国营农场都处于亏损的时候,这西洞庭农场能做到年年盈利,和覃正彦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他对来农场的阎长贵是很不错的,本来一开始是想把阎长贵安排去做宣传的,不过后面没有弄成,就打算安排他去农业科工作。
阎长贵也不知道这农业科具体是干嘛的,他的邻居恰好是农业科的副科长,邻居告诉他,这农业科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得往各个分场跑,你这一个书生“耐不活”的。
“耐不活”是湖南方言,意思就是“受不了”。
阎长贵心里思量了一下,自己也确实怕吃不住这活,就打报告,能不能给重新分配一下工作。
要是换作别的领导,直接就给你驳回了,覃正彦向来敬重知识分子,就批准了阎长贵的请求,把他安排去农科所学校教书。
阎长贵在农科所的初中,教授数学,后来还当上了学校的校长。
当然,在教书的同时,他还是属于棉花班的职工,还得去下地干活。
1979年的9月,阎长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决定把他重新调回《红旗》杂志社工作。
农场的职工们纷纷去阎家,为他高兴。
不过,这时候也有问题,却也难住了阎长贵,那就是“农转非”,也就是如何解决妻子和孩子的城镇户口问题。
这“农转非”在当时是一件很难,而且非常难办的一件事。
覃正彦得知这个情况后,就给阎长贵解决了这个大麻烦,这让阎长贵十分的感激。
这覃正彦是一个两袖清风,为人正派的人,很多职工就有些不理解,说你好些个亲朋好友,求你帮忙解决户口问题,都被你给拒绝了。
咋这次对阎长贵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这么热心呢。
覃正彦回复,说“他太老实了!”

后记
一直到1980年的3月,阎长贵才从湖南回到北京,重新回到了《红旗》杂志社工作。
在杂志社工作了18年,他于1998年退休,每当回想起在湖南西洞庭的生活,心里都充斥着一段美好的记忆。

阎长贵,男,汉族,1937年2月生,山东省聊城市人。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哲学系毕业,《求是》杂志社编审。1967年1月至1968年1月任江青的机要秘书,是江青的第一任专职秘书。出版有《阎长贵学术文集》《问史求信集》。
阎长贵于2021年6月10日逝世,享年8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 16: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局弄人,结局还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 21: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090401lllsnn4odgqosv7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07:26 , Processed in 0.0358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