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2 11:21 编辑
三岔河附中中三、四班的痛苦历史
2018年4月8日,邓适秋在安乡参加高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 和曾任班团支部书记的刘良凯同学合影留念。
编辑《前三十年人生琐忆(5)》,说到1964年读高中,因为安尤倒垸,从家里六家渡到一中上学,最便捷的方法是乘渡船。但我交不起四毛钱的过渡费,步行,绕垸子二十多里路。一次遇到邓适秋同学,我调侃说是“毛叔”告诉我的,邓是中三、四班学生,“复读”到我们班的。这引起了邓适秋同学一段难忘的记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邓适秋个人永久的痛,更是安乡四中三、四班集体永久的痛!如今,安乡四中因为没有生源已经停办了,有心著四中校史,这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微信聊天记录 (5月27日)邓适秋: 说到复读的历史,是我的耻辱,心中永久的痛,有自己的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 记得初中一年一期时的学习地址在三岔河小学,全县统考时,我校成绩是全县第一名,老师们满以为以后三岔河附中附中会成为安乡三中。第二学期时为筹建校舍,勤工俭学,大量的劳动活就让我们学生承包了,比如每天晚饭后每人十块砖的任务,从河边搬到牛屎洲,即四中校址。又没劳动工具,来回要两三次才能搬完,天天如此,一直到建校的砖瓦搬完为止。有时还轮流到新校址的地方去种菜。一学期后新校址建成,我们就搬出三岔河小学,正式成为三岔河附中。 教室问题解决了,但宿舍没有,我们都是借住附近农民家里。这时又为建宿舍卖力了,经常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不上课,自已扳砖烧窑,四中纯窰砖的薄壳楼宿舍就是我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勤工俭学,改善师生生活,男同学去挖藕,女同学去新口砍茅材,一去又是十多天不上课。春插时,给生产队插秧,砍青(砍绿肥),在安化也新口这地方,一呆又一个星期;夏收又帮吴家台(合兴)这地方的生产队去收割。还不是大部队去,而是给每个学生分配两天的劳动任务,你自己安排时间去完成,这个春插和夏收叫做支援农业第一钱。
后来年龄大一点的都下放回家支农去了,留下小一点在校学习,中三、中四班两个班合起来的人只有四十来个,称为“三、四班”。因为劳动太多,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只好一节课上几节课的内容,叫作上“双高课”。龙望舒老师的数学课被同学们叫作“放电影”,听不懂,也没有巩固复习练习的时间;化学课和物理课,没有做过一次实验,又加上化学老师慈利人,叫胡运次;物理老师华容人,他们不讲普通话,讲方言,稍微讲快一点,不知所云,对他们讲的课就更不感兴趣,他们对学生也没有严要求,作业做不做,交不交都没关系。班上根本没有一点学习气氛,好多同学都自动退学回家了,到毕业时只剩二十几个人了。当时恐怕只有张新民(后中南大学博导,著名 材料学家)还肯学习,因为老师上课他还认真听讲,作业还按时完成,其余同学都不怎么学习了,好几个同学临近中考,跑回家了,一呆两个星期不來。我是其中的一个,后来刘志文老师亲自到我家喊我又才去学校。我受这种气氛的影响确实很深,产生了抵触厌学情绪,所以中考落榜,全班就只有张新民一人考上一中,但我并不认为是我们所有人都蠢,智力好的大有人在,只是受当时大气候影响,没有自控力,更没有理想抱负了,得过且过。 当时我的思想包袱也重,考虑到社会关系太复杂杂了,社会不会培养我这样出身的人的,学好了也没用,只贫下中农子弟才有前途。读初二时,章桂珍老师鼓励我写申请入团,可一调查我家政治背景,事情就搁浅了。记得当时是一位姓周的老师,名字不记得了,住城关的,回来告诉我,他到我家里去了的,说父母亲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父母亲都有文化,言行举止确实与一般人不同。我问他去我家干什么?他说调查情况,后来章老师对我说,不要气馁(指入团一事),以后还有机会的。我心里明白,不会有机会了,我也不会再朝这方面努力了,我是黑五类子女,你想我父亲,舅舅都是黄埔军校毕业,连我叔外公(吴铁铮,你一定听说过)都是黄埔的,我两个舅舅都是国民党内当大官的,当时有人说我们家是一屋的“黑鬼"。在这种环境下,我能好起来吗?我哪有理想抱负去好好学习?所以我说落得今天的局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要是当年放明白点,努点力,也许能考一中,考上大学,也不至于被人耻笑。多少年来,这都是我心中的一块伤疤,永远的痛。
后来到你们班(中十班)复读,是刘志文老师到下渔口二中去,中途落我家,跟我父母讲,要我再去读书,别耽误我了。当时我不肯去,说成绩不好,在学校没学到东西,赶不上班,如果再考不起怎办?刘老师鼓励我说,只要你认真了,一定能行!本来父母亲都希望我读书,老师这样一说,他们也动心了,一定要让我重读,我只好硬着头皮到了你们班。 永志: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是好多年前的旧文。原文简略,这次修改有补充,提到你到中十班读书,成了我的同学,不无调侃地用了“复读”一词,节省笔墨,我也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有了你这篇回忆,对了解当年特殊环境的教育状况很有帮助。社会上对“老三届”的认识也有偏见,认为他们的知识学的扎实。其实,同样受政治运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你的文章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个
(5月28日)邓适秋: 上面两篇文章(指经我修改的)我都看了。别人说舌尖能压死人,你这笔尖能杀人也能救人。这才是还原历史的真面目。说到此,我非常感谢我的班主任刘志文老师,让我又多读了几年书,才有后來能当上民办老师的机会,以至于现在退休后还能拿上退休金维持老年生活。【编者:邓适秋由民办老师,转正成公办老师,后任教湖南车桥厂子弟中学,中学高级职称,转常德教委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