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放异彩
(一)
彭德才出生于1955年10月,他父亲原是我县周文庙公社联校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农村常说的半边户。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父母难以养活来到这个世上较多的子女,即使能活下来,生活也异常艰辛,少不了活受罪!父母出于对子女的深爱,为了让所有子女都能安全度过当时的困难时期,不得不将几岁的彭德才过继给安乡的好友彭菊喜家。幼小的德才命运还好,彭菊喜夫妇俩对德才视为己出,关爱有加。他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德才兼备,在社会有所作为。就给他起了个理想的名字——彭德才。在那个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他们宁可瓜菜代,宁可少吃,也把微量的白米饭省一些给德才吃。当时,纵然生极其艰辛,还得让到了上学年龄的德才读书。彭菊喜两口子依然省吃俭用,供德才读书。也许,吃过苦的孩子读书格外勤奋,德才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品学兼优。1973年,彭德才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可惜当时大学不招生,只得回家务农。 那时,他与养父母的共同生活中,被他们那种淳朴善良的美德,勤俭、吃苦耐劳优良品格深深感动,并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生父周霞舫,联校教师,酷爱古诗词,尤其是律诗,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近体诗,部分见诸报刊。大哥周江南,省电台智深记者,写作技巧娴熟。二哥周运曙,语文教师,业余创作出许多诗文,发表在文学期刊。在与生父、兄弟的频繁交往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二)
德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别看他身单力薄,可办事非常认真,舍得吃苦。这就赢得了大队干部社员群众的信任。与科技文化沾边的事儿,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都安排他做。回乡的第一年,任大队农科队植保员、大队理论学习辅导员。不久,大队领导又安排他任团支部副书记、民兵营副营长。 1976年9月,公社推荐他以回乡知识青年代表的身份,参加县工农兵通讯员培训班。从此,他开始试着为县级媒体写新闻稿件,多篇新闻报道被采用,成为名副其实的通讯员。那时,学写新闻消息、通讯报道没有教材,他就认真研读报刊上的文章,从中学习写稿方法。由于边干边学,边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致使写稿技巧提高很快,稿件采用率也急剧上升。他先后被公社广播站聘为特约通讯员,县广播站、县委通讯组、县武装部、教育局聘为通讯员。尽管这里聘、那里聘,可都是业余的“工作”,在不影响务农的情况下,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写稿。有时是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有时又是在晚上。大多数稿件,都是在疲惫中挺起精神赶写的。这中勤奋精神不仅得到公社大队的赞扬,也得到上级新闻媒体的认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被常德日报、湖南日报、省广播电台、外省“民营经济报”聘为通讯员。那段时期,每年可市省报刊电台上稿件就有十多篇。 德才所干的每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与文化有关的事情,更是做得有声有色,受到公社、大队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社员的一致好评。1978年,全国教育形势好转,急需补充教师队伍。经大队推荐、安乡县陈家嘴公社联校考核,德才被吸收为民办教师,在大队小学任教。 教育,从小处看,是将社员的孩子培养成人的关键;从大处看,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那时,教育还不为人们普遍重视,民办教师是调工,生产队认为:民办教师是轻松活,没有同等劳力辛苦,只按同等劳力的七成记工。那时虽然靠工分吃饭,难能可贵的是德并才不计较这些,还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边教边学,手把手、面对面地教学生识字、解题、唱歌、体育活动(那时是多科教学一肩挑)。农村的孩子缺课多,德才不厌其烦,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上门为缺课的孩子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德才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每次期末会考,他所教的班级,总是在全公社村小的前一、二名。对他来说,这比高工分报酬还要舒心! 1984年回汉寿后,先后在县米粉公司、大杨镇居委会、城关个私协分会、县个私协从事办公室文案工作。文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及时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写文章要快,他除平时善于积累资料外,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有时赶讲话稿、上报经验材料,忙起来就是通宵达旦。由于工作出色加上较高的写作技巧,1987年,调县个私协会,并任协会秘书。 彭德才的工作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1987年——1997年连续11年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县优秀党员。在写作宣传方面,1983年,被安乡县教育局评为“安乡县教育战线优秀通讯员”(一等奖);1990年被汉寿县委宣传部、县委通讯组、县新闻学会评为“优秀通讯员”;1993年,获市“个协杯”征文三等奖。
(三)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就信奉“百善孝为先”。
德才从小到大,都是由养父母抚养的。供他生活,送他上学,长大了,还为他操办婚事帮助他成家立业。这养育之恩,自然铭记于心! 彭家在安乡的亲戚不多,养父母担心德才今后缺少得力帮衬的亲人,1984年,三番五次催德才回汉寿。父母之命难违,德才只好回到汉寿。 人虽分居,可牵挂之心依旧。每逢阴历节日或两老生日,德才总是抽时间带些礼品登门看望,即使没空,也要提前寄点钱物表示慰问。有几次听到养父母病了,他不顾路途遥远连夜租车赶到安乡,每次都是帮助送医院治病,并在病床前悉心护理。
养父离世后,他多次接养母来汉寿居住,怎奈老人故土难离。有次养母的邻居失火,她家也遭受火灾。德才闻讯后,赶到安乡,对养母百般安慰,为她添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
德才对养父母如此尽孝,对生父母的孝心孝行就不必赘述了。 德才对双方父母在生时极尽关爱之情,他们死后,也是怀着感恩之心,尽一个孝子的最大责任,按民间习俗安葬了养父母,并在坟前立碑。每逢清明节,先去安乡凭吊养父母,再去生父母坟前扫墓。 德才不仅在家庭做到了“百善孝为先”,而且在社会上也是善事多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住处附近有一家庭发生口角,女主人一时想不通,将老鼠药拌入菜中,母子三人吃后中毒。当时德才刚吃血吸虫药,正躺在床上休息。他听到呼救声后,不顾身体不适,从床上爬起来,直奔事故现场,参与抢救。帮助打120电话,护送医院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救回了一孩子的生命。在整个抢救、处理丧葬过程中,德才为这个家庭千方百计募捐筹集医疗费、安葬费。德才这种为无亲无故的家庭,连续三四天没日没夜地操劳,当地群众大为感动!
在群众有困难时,德才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所在的社区,由于一餐饮企业施工,建筑方挖断了供水管,工程完工后,水管没接通,企业、水厂都不管。加上原围堤湖乡行政区域的变迁,群众多次反映,没解决问题题。群众没法,只好在近处的沟港挑水或就地打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这些没达标的水,使当地群众健康受到伤害。德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多次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他直接到新的龙阳镇政府,向党委书记彭天喜汇报,请求解决。这才引起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领导协调,将这部分群众的用水改接二水厂水管。解决了群众长达七年多的用水难问题。
对周边群众存在的其他问题,如排污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他总是想办法,出主意,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是尽力排解。德才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德才退休后,在自家开了个小商店——“有家小店”,经营的是些南杂生活日用品,赚不了几个钱。可他主要是为了方便周围群众,他的商品货真价实,且开店不要租金,也无管理人员,商品销售价比大超市低。四周群众需要的小东小西,出门几步就可买到。 由于超市发展快,小商店在经济上自然没多大竞争力。好在德才开店的出发点的目的不是“赚钱”。小店附近开发“城北府”,给“有家小店”带来商机。说是小店的商机,不如说是德才为民服务的良机。在建筑工地务工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出门在外,手头并不宽裕,要买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再加上他们平时喜欢节衣缩食,生活简朴。要想从他们手里赚什么钱,那是微乎其微的。可德才偏偏爱与这些民工打交道,民工需要什么,他就进什么货,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需求。有位姓陈民工在拆模板时不小心划破了手,要去诊所包扎。路过小店时,德才见状,主动拿出自己的家庭备用药,用双氧水消毒,又用冷开水擦洗干净,再涂上珍珠粉,为他贴上创口贴。一切免费,折本生意——可他乐意!这件小事,不仅感动受伤的民工,也感动了他所有同伴。“北城府”工地的民工,买什么东西,都去“有家小店”,闲时也去“有家小店”闲谈。德才还为他们泡茶、拿出瓜子热情招待他们。 更让民工感动的是德才急民工之所急,为民工排忧解难。当外地民工遇到困难时,德才总是尽地主之谊帮助解决。有位桃源的熊师傅,来工地时间较长,到腊月廿二才回家。在“有家小店”前候车时,德才发现他衣着单薄,冷得打颤。赶忙从家里拿出棉衣给他穿上,使这位民工感动的得热泪盈眶。 北城府开工的那年,九月下旬的一天,德才刚打开店门,一个似熟非熟骑摩托车的中年人,走进小店,几经犹豫,带着焦急的神态对德才说: “彭老板,我急着赶工,忘记带手机,又没带钱,请帮忙赊一包精品烟、一瓶水,还另借壹百元钱,明天还你。”德才犹豫片刻,还是满足了这位陌生民工的请求。后来,这位民工拖了月余,才连本带“息”归还借款。 类似这样为民工解难的事情,每年都发生多次。平时,民工泡方便面德才为他们提供开水;喝茶为他们提供一次性水杯;买散装酒为他们提供空酒瓶......民工因小店而方便,小店民工而热闹。每年春节假后返工地的民工,还带着礼品专程到小店给德才拜年呢。 在经营小店的过程中,也是闲多忙少。德才科学运用空闲,没有顾客时,就在店内看看书,写写文章。他写文章的体裁多样,有自由诗、散文、小说,还有杂文等。题材广泛,有生活中的缩影,有读后感,多数是歌颂党的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为时代新风唱赞歌,也有抨击时弊的文字。 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有的发在微信群,有的被网站或报刊采用。据不完全统计,他退休后,每年上网络和纸媒的作品有三四十篇十多万字。 德才退休后,生活很平凡,但很充实。用他自己的话说,多行善事,利国利民,愉悦自己。他还说,党恩大于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可褪色。只要活一天,就要把余热献给党和人民!
2016年,德才退休后,子女早已成家立业,他本来可以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可是,心里总觉得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即使退休了,也要继续报答党的深恩! 他本是个农家子弟,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培养使他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党和人民的关爱,他的政治生命将一片空白。他永远记得,1997年的一次紧张的防汛中,他不幸病倒。是防汛人员从险情堤段中把他送往县中医院治疗。由于病情恶化,后由工商局领导出面,转入县人民医院治疗,并与医院联系,要请医院最好的医生,最有效的药物。经过两天的抢救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在生命垂危时刻,局里派专车配合医务人员由局办公室主任陪同转送省城湘雅医院治疗。当时,局里的同志以为他一去不复返了,强烈要求看他最后一眼。为此,救护车特地在工商局门前停了二十来分钟。全局工作人员像关注亲人一样看望卧在车上的德才。到达省城后,又是局领导多方斡旋,为他办理入院治疗手续。住院期间,局长多次率工作人员到病床前看望。经尽力抢救,使恶化的病情转危为安。那次抢救,共花去各项医疗费好几万元,又是局里研究,个人不足部分由局里报销。 还有令德才十分感动的——那就是,在他住院期间(大约11月上旬),《湖南日报》先后以《平凡德才》《德才不凡》连续报道过他的优秀事迹。那次生命的抢救过程,使他懂得,没有党,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他早就没命了。应该说,是党和人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德才的内心深处,党和人民的深恩,一辈子也报答不完!虽不能像战争年代用抛头颅洒热血的形式报效党和人民,但在平凡的生活中,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