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6-4 08:59 编辑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七十 调整国民经济 一、开展新“三反”运动 196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中共津市市委按照地委的部署,在全市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要求克服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蹲机关多、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组织工作少的“五多五少”现象,达到转变作风,提高觉悟,促进工作,纯洁队伍的目的。主要打击大贪污分子、严重违法分子、严重官僚主义分子,对广大的干部群众,进行一次深刻的教育。 运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层层发动,提高思想,统一认识,掀起大鸣、大放、大字报高潮,揭发领导作风上和工作上的官僚主义问题。各单位召开会议,领导带头检查自身的官僚主义和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揭发问题。第二阶段,针对群众所提问题,揭发批判,围绕工作和生产,边整边改。第三阶段,全面开展反贪污、反浪费斗争。对揭发出有贪污行为、浪费行为的干部,核实定案并作出处理。 同年5月,正当新“三反”运动如火如荼之际,省、地委指示,增加反挪用、反强迫命令、反弄虚作假内容。中共津市市委成立双“三反”整风领导小组,王启功、刘勤华为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张茂文、周清晨任正副主任,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6月,按照地委部署,学习澧县经验,联系津市实际,中共津市市委在全市开展双“三反”运动。一是召开市委扩大会议,着重解决市委领导的官僚主义问题。二是召开五级干部会议,重点解决各局和公社负责人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弄虚作假的问题。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充分揭露问题,然后对重点对象进行批判斗争,最后进行思想组织建设。 工交、财贸、教育等各系统的双“三反”运动随农村双“三反” 运动一同展开。全市双“三反”于1960年9月结束。重点批斗对象194人,受到纪律处分的有134人。双“三反”运动,对克服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制止干部违法乱纪和贪污多占行为,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运动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部分干部中的问题看作普遍现象,错批错斗了一些干部,造成了一部分冤假错案,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调整农业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津市市委根据中央指示和省、地委的部署,联系津市实际,对全市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61年,中共津市市委在整风整社运动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精神,调整郊区公社管理体制,缩小公社规模,将郊区人民公社划分为窑坡人民公社、新洲人民公社、灵泉人民公社,同时缩小大队规模,将18个生产队划分为42个生产大队,439个生产队。对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保证生产队有田土种植权、决定生产措施权、组织安排劳力权和收益分配权,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允许各生产队实行分段劳动定额,小段包工,大活包到组,小活包到人,田间管理包到户,长包短排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实行财务公开管理,民主理财。此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平均主义的弊端得到一定的克服,农村局面开始好转,农民积极性高涨,生产逐步回升。
三 、调整工业 1961年10月20日,中共津市市委召开全市四级干部大会,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落实常德工业会议精神。开展工业调整,按照缩短重工业,拉长轻工业,缩小基建规模,保留重点建设项目的原则,实施“转、关、缩、并、减”的调整方案。关闭五个炼钢厂和15个水泥厂,将各部门办的“卫星厂”77个相继关、停、并、转,将群力染织厂、红旗制革厂移交手工业局,制药厂移交药材公司,将闸门厂、砂轮厂并入机械厂,将轻工业机械厂和松脂厂分别合并到电机厂和造纸厂。次年,中共津市市委决定,撤销重工业局、轻工业局,设立工交科,将手工业局改组为手工业管理科。继续调整地方工业,机械厂与电机厂并入新华机械厂,糖果厂、干菜厂合并为糖果糕点厂,停办肥皂厂,灯泡厂转为集体。在2年调整中,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从22个减到13个,减少职工907人,全市集体工业企业由105个调整为55个,全市手工业社(组)由84个调整为40个。与此同时,加强缫丝厂、螺钉厂、电厂、造纸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建设。缫丝厂发展丝绸印染,成为全省具有缫丝、织绸、染整的全能丝绸企业。电厂扩建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新建王家厂水库至津市35千伏输电线、大湖口至津市35千伏输电线、津市变电站,形成王家厂澧县津市小电网。工业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元钉达国家标准,40%以上达特级标准,木镙丝50%达国家特级标准,机制2号有光纸居全省领先水平,绸缎正品率从30%上升到60%以上,轧花机被定为全国六种选型机之一。到1965年,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从1962年的6756人减少到5145人,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62年的2107万元回升到2465万元。
四、调整商业 1957年,津市周边各县相继建立专业公司,津市驻外县商业机构或撤或并或交,供应范围缩小,供应人口减至150万。是年市内商业网点1950个,从业人员3108人。1958年大跃进掀起大办工业热潮,遂撤并商业网点,抽调青壮劳力,支援工业生产,仅商业局的零售网点即由1083个撤并为215个,商业职工由2096人减为1688人。又因农业歉收,商品短缺,大兴公共食堂,取消农民自留地和集市贸易,市场供应十分紧张。1961年1月24日,中共津市市委、市人民委员会成立津市商品分配委员会,刘炳文任主任,攻茂文、龚月乾任副主任,各战线成立分会,主管全市各种商品的合理分配,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检查物资部门商品分配政策执行情况。同时,市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对经济系统的干部职工全面进行一次轮训,解决商品调拨不灵,商品“走后门”现象严重等问题。 1961年10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商业四十条”精神,进行商业调整。恢复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的流通,大力发展副食品和小商品生产,开放集市贸易,先后开辟市区、襄阳街、窑坡渡、新洲等市场,在市区设立土果、土产、山货、石灰、药材、柴炭、猪、蛋、鱼等13个行栈,增设商业网点,允许个体摊贩经营,个体摊贩当年发展到630余户,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成为全省消费品供应最好城市之一。是年秋,市人民委员会举办大型物资交易会,全国14个省(市)98个县(市)近1000名代表到津市参会,商品成交额达1300多万元。商业局派出130多名采购员分赴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青岛、长沙等地设立采购组10个,广辟货源,购进大批商品供应市场。1962年,津市市场商品供应逐步趋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917万元,比1959年增长1倍多,经营品种12600种,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国营商业网点布局更为合理,网点由上年的140个增加到364个,物价大幅回落,67种主要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57%,凭证定量供应商品由85种减为24种,集市贸易成交额277万元,为上年的12倍,1963年上升到411万元。市场呈现活跃势头。
五、甄别平反,调整政治关系 1957~1961年,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整风整社等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在这一系列政治运动中,把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处理,使一批干部群众受到伤害,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挫伤了干群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建设的发展。 1959~1964年,中共津市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确实表现好的右派分子处理问题的决定》,按照省、地委的部署,为部分右派分子“摘帽”。1962年7至9月,中共津市市委先后四次召开科局长干部会议,传达地委关于甄别平反的指示精神,成立津市市甄别定案工作组,市委常委市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周清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牛永华任正副组长,对反右倾、三反、整风整社等政治运动中处理的案件进行重新清理,全面审查,甄别定案。甄别定案工作在肯定反右倾、三反、整风整社运动正确的基础上,对原处理的案件中事实有出入,定性不准、责任不清或处分不当的案件,重新审议,复查,予以纠正。到1962年底,甄别定案工作结束,全市共甄别三次运动中立案处分的案件341件,其中反右倾219人,三反99人,整风整社23人,撤销处分的101人,予以反平,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原职或安排适当工作,其余仍维持原处分不变。 此次甄别定案工作,虽然平反纠错不彻底,但对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六、 精简机构压缩城市人口 1957~1959年,市人民委员会相继设立了市服务局、重工业局、轻工业局、手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尔后,又将机构析置的有交通局、基本建设局、人事科、监察室、第一商业局、第二商业局,恢复农林科,设立物资管理局。市委设立工业交通工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津市报社、市场工作委员会。 根据省委关于大力精简机构,下放人员的指示精神,中共津市市委研究,并报地委批准,对下列机构先后撤销或合并,撤销服务局、重工业局、轻工业局、财贸委员会、监察室、物资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交通局与基本建设局及原轻、重工业局职能合并,成立工业交通科,第一商业局与第二商业局合并为商业科,市委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合并为工交财贸部,撤销津市报社。 1961年2月,成立津市市压缩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刘勤华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贺彬生、杜慎植任正副主任。中共津市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压缩城市人口,充实农业,充实基层,加强生产第一线工作。召开市委扩大会议,全面部署,各部门各单位宣传动员 。全市压缩的范围和对象有:工交企业中的普通工、临时工、合同工及非生产人员,文教系统中的部分职工和教师,财贸系统中的合并、关停的食品企业职工,部分干部和家属。到7月22日,全市压缩1937人,其中回到农村参加生产186人,其余为编外退职、退休、留本单位从事副业。 1962年,省委连续发出《关于全省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关于进一步作好精简和调整干部工作的通知》,中共津市市委继续开展精简下放工作,全市精简下放全民职工1450人,其中回到农村277人,转集体585人,到城市自谋职业371人,从事其他工作217人。1963年3月25日,根据省劳动计划会议精神,中共津市市委确定精简减少城镇人口办法:凡是能回乡的职工、手工业者、居民及其家属,动员回乡生产;组织上山、下湖、插社、插队;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缩小城市郊区。从4月下旬至5月,压缩全民职工1377人,其中回农村35人,转集体358人,留城市363人,退职退休84人,调出市外304人,从事其他工作23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