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74|回复: 6

粟绪华:年迈思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1 15: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迈思母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粟绪华

       我的妈妈周背秀,离开我们快六十年,作为她儿子的我,由于从小离家出走,远在天涯海角,几年难得回家一次,未能尽孝,心中时感内疚和思念,为了回报未尽养育之恩,以此文抚平我内心的愧疚和伤痕,亦留作启迪后人......
     一、母亲的童年
    母亲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O4年)甲辰农历三月十八日子时,出生在坡头鎮周儿港(现在的白杨村),一户周姓殷实户人家。她老人家命苦,从见世界之日起,未能见到过自己的父亲。外祖父勤读儒学、,精通经史诗文,因外出上京赶考科举,不幸病逝在途中未归,当时母亲还在外祖母的襁褓中,因此,出生后取名背秀(意思出生未见父亲的闺秀)。外祖母年轻丧夫,带着年幼的母亲改嫁到陈家湾村(现为红星村)刘家,亦是殷实户人家,直到1949年解放时刘家已成为破落户。
    母亲因此从小失去父亲,为了生存和生活而流离颠沛,跟隨其母亲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学会做家务活,如绣花、做鞋、纳袜、纺纱及地里农活。沒上过一天学堂。长大后,乡邻们尊称为”背姐”。
    二、抚养子女的艰辛
    母亲十九岁嫁到本乡(时为合荆乡)的团洲湾村,父亲粟祖义才十七岁。曾祖父粟承陵,当时小有名气,人们称陵公粟家三爷。祖父人们称为”春堂”,派名光明,祖母田氏。
    母亲是典型的农家主妇,慈祥善良,诚实憨厚,勤劳朴素,性格內向,从未与人有过争执。待家庭邻里和睦,对长者尊敬,对父亲关怀备至,相互尊重,同舟共济,对子女要求严格,艰苦勤劳一世,清贫一生。
    母亲生我们兄弟姊妹七人,除第三、五和小妹妹未能成活而幼年夭折外,所剩大姐金香和三兄弟长大成人,高考母亲21岁生大姐,大哥绪荣是母亲23岁所得,我排行老四,29岁所生,前面一姐姐后面一妹妹未能带大,弟弟绪富是母亲35岁所生。大约在一九四六年间,母亲最后生下小妹,取名么妹,带到一岁多因得病发高烧抽筋,因缺医无药,白白看到仅三天病死。旧的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着”生儿育女”法权的束缚。母亲因家中孩子多,劳力缺乏,除带养孩子,料理家务,奉养老人外,还要协助父亲种好菜园和干土里农活。从清早到天黑忙碌不息,夜晚点着油灯纺纱和做針线活。她老人家为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沧桑岁月,因家庭人员增多,母亲因劳累过度和经济负担加重而衰老得比同辈人快。父母一年辛勤地劳动收获需要偿还地主的高利贷,家庭到了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日子,只能靠变卖家产房屋和田土维持生计。我清楚的记得小时在严寒的冬天,很少穿过棉衣,一条单裤外罩一条紫布单裤过冬。奶奶常说:一层紫布隔层风...。”我到十五岁的那年,所穿的一件旧棉袄外罩士林布衣还是父亲结婚时穿过的衣改做而成。1948年的春节,有钱人购买年货,有的杀年猪,可是我们家将一头死了的瘦母猪剥了皮食用,可怜天下父母心,爸妈含着热泪对我们说:孩子们,爹娘对你们不起呀,因家里无钱,只能简单地过一个年吧!我们这些过惯了困苦生活的孩子,完全理解大人的心情...…。直到母亲已过“不惑”之年,临解放前几年,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才逐渐开始成家立业,各自寻找人生的坐标和归宿。姐姐出嫁,哥哥结婚分家,我读书初中肄业到鸭子港集镇学银匠半年......
    三、父英年早逝,母亲担重任
    母亲人生的道路是坎坷曲折的,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们和千万穷苦农民一样,期盼东方的太阳升起,汉寿的人民迎来1949年8月4日和平解放的前夕,父亲于7月因患痢疾病无钱医治,撒手人寰,享年42岁。父亲的离去,家人悲痛,母亲痛不欲生。如同惊雷轰顶,好似一棵大树倒下,尤以千斤重担都压在她老身上。当时,上有年迈的祖母,下有仅十岁弟弟,我又不在家(父死后二个月回来),只有姐姐和兄长,靠亲朋邻里的帮助下,才安葬了父亲。负债累累的家,依旧在度日如年中苦苦挣扎……
    此时,正值中国大地发生翻天复地的变革。汉寿的社会、政治、经济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家乡解放后,减租退压,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群众运动,冲击着封建社会的旧势力,荡涤着污泥浊水。几经周折,这时我亦回到老人家身边。饱经风霜的母亲,才开始露出微笑,以主人翁姿态迎接新社会的到来,新生的活开始了。经过划分阶级成份我家划为贫农。但是因家中缺乏劳力的困境仍未摆脱。
    我在家干了一年农活,195O年10月,响应政府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翻身解放的青年积极涌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选择了志愿参军的道路。
    四、解放后十多年的日子里
    解放后母亲生活了14年。既要奉养祖母和操办后事,又要培养弟弟绪富读书和长大后成家立业。年小的弟弟和母亲负担着田土农活,一老一小,人们见后无不感叹!但有幸地兄长和姐姐住前后屋里......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参军后远离母亲万里之遥,由于部队频繁地调动,随时都牵动着母亲的心。入朝前驻辽宁黑山县,部队要清装我把津贴节省的钱,给祖母和母亲买了两件绒上衣寄回家,就奔向朝鲜前线;还是在康藏高原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无论是在广东、东北和大西南的守島、营建和军事训练中,还是转业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老人家常给我来信,千叮呤万嘱咐,担心战斗中负伤或牺牲,还想着我在外地生活不习惯。母亲在世时,我共回过三次家看望老人家,在她身边仅陪伴24天。
    第一次是1956年10月下旬,驻军四川南充市,我因公审干工作外调来湖南,组织上批准,工作完成后第一次顺路回家探亲,可在家住七天。到家的第一天,正赶上祖母病故的周年,亲戚很多。母亲高兴地迎接我,还要忙于接待客人。待宾客走后,晚间,老人家坐在我身边,轻言细语地谈起我走家乡的变化,话题引导我的婚姻事上,并告诫我莫找外地姑娘,还是找家乡人好的道理。夜深了,难以入睡,反复思考,想到母亲为我们儿女的事操碎了心,如果不依有伤老人的心,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决心放弃了四川岳池初恋的朋友,同意在家乡找好先交友,待相互了解再谈结婚之事。短暂光阴一晃即过,我归队之前,老人家催促我到县城与在扫盲老师培训班学习的女友,现在的妻子黄菊英告别。
    第二次回家是1957年11月,此时我调成都军区康定军分区第四武装工作队,去甘孜州白玉县参加平叛民改工作。是年冬天,我在金沙江傍的则生村执行任务,上尉指导员班长告诉我,你女友已来康定,发电报叫你去康结婚,你写报告批准后启程。如此重大事情,母亲沒和我商量,在老人家的安排下,她从遥远的洞庭湖之滨,来到了康定跑马山脚下。我为尽一个孝心,经考虑和组织批准,从工作之地骑马五天,由与西藏一江之隔的岗托,乘汽车走康藏公路五天,来到州府所在地康定城,完成了人生最大的婚姻之事。并陪送新婚妻子由”打剑楼”经大渡河畔的泸定县、二郎山、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回到汉寿坡头探亲,组织批准在家10天,总算滿足了母亲的心愿,她老人家笑呵呵地对我说:”这下我的心放下了!”
    第三次是我转业四川得荣县工作的1960年秋天。这时期,国家正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苏联逼租逼债,经济困乏,物价昂贵。我从成都参加了民族青年工作会议后,再次向组织告假回乡探望夫妻双方大人,当我见到母亲时,老人家显得很苍老。老人家挨了不少的饿,我们虽然寄点钱回家,也是杯水车薪,买不了多少东西,农村正流传着”一蔴罩罩一个干部。”尽管农村生活如此困难,母亲为迎接我的到来,硬是买了一条大鲤鱼烧给我。老人家时时坐在我身边问长问短,我一一将别后情况讲给老人家听,她要求我多住几天,基于组织纪律的要求,我仍按组织批准假住了七天,我依依不舍地要回单去了。母亲是一位小脚老人,一直送我到东堤的堵口边,我喊着”妈妈您老人家多加保重,不要再送了。妈妈掏出手帕,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喊着”绪华,你在外面要稳当些,免得娘担心啦!”我告诉妈妈,一定会好好工作,注意自己的安全,请妈放心。走了好远我回过头望望妈妈时,老人家还在擦泪,我的心如刀绞。哪能知道,母子此次的分别,竟然是永远的诀别!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1962年,是家里多事之秋。首先是我的大儿子粟涛一岁两个多月,因患百日咳,缺医少药之地夭折在得荣县城。接着不久是弟弟与其妻感情不和离婚。后又在农忙”双抡”季节,失去人性的奸妇嫂子饶氏,以残酷的手段,采用农药1059投入鸡蛋内,将兄长活活毒死。从此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弟弟及十四岁的侄子三代人。母亲的心彻底碎了,泪水已流干了,精神崩溃了,从此病倒不起,茶饭不思。我因忙于工作不能抽身,路途遥远不能尽孝,只能由妻子菊英从万里之遥康巴得荣县,代我赶回家乡看望,给老人家一些安慰和孝敬,扶送医院治疗,生活上给予照料。尽管如此,母亲的病未见好转,生命延续至1963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与世辞,享年6o岁。
    五、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如今,我已年近九秩,黄昏时节,格外思母。回顾我的一生中常在脑际悬念的事,就是对不起母亲,平常在外回家少,重病未能守护身边,去逝沒有送终。所以含着老泪回忆记叙着这些往事——母亲的生活片断。
    妈妈,您虽离开我们快六十年了,但您的英容和教诲,勤劳朴实的爱家作风永留在我们后代的心。在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中华民族复兴,已全民脱贫,农村机械化,工业现代化,已走向世界前例,城乡建设改观...!您的晚辈们均能遵紀守法,有的读到大学毕业和各类学校,都均能寻找一份就业,过得幸福安康!
您老最关心的弟弟绪富已进八十岁,菊英亦有84岁,我们都是粟氏的高令老人,...。
                              (您的第二儿子绪华于2022年5月2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15:3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中华民族复兴,已全民脱贫,农村机械化,工业现代化,已走向世界前例,城乡建设改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15:48: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回忆录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16:1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老年近九秩,还耳聪目明。回忆文章思维清晰,情感真挚,堪称精华之作。欣赏学习,为粟老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1 2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105303omap0w00rr0g0gzq.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09: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2-6-11 20:41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代作者谢谢您的惠临鼓励!遥致幸福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09: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2-6-11 15:48
为你回忆录点赞。

代作者谢谢您的惠临鼓励!遥致幸福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6:48 , Processed in 0.0377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