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12 17:15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20)
1973年3月,复员回到家乡。我记不清具体时间,大概在1972年年底,我从总字355部队师部回到连队,提干已经彻底无望了,继续任4班班长,当时好像有两个班长,另一个班长是我的老乡李绍年,以前他是炊事班班长。连队在峰峰砖厂,担负为部队的小煤矿修一条铁路。我参加了修路任务。放映队的小于等人到工地看望我,还带照相机给我拍摄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我穿着背心、撑着圆锹把照的。虽然早在我探家结婚时我就有复员当农民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宣布我复员时,特别是坐车离开部队时,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后来,听也是这年复员的李寿全告诉我,在1972年年底,107团团部负责组织工作的王干事到邯郸来考察我,看我这个早在当新兵时就已经确定为干部苗子的战士可否提干,林松指导员的回答很干脆:“他一心想读大学,我们已经确定了,让他复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已经转业到省湘安四处当工会主席的林指导员到桃纺出差,与我相遇,我问他有无此事,他说是的:“后来你不是读大学了吗?你比我们都好些。”我哭笑不得。
1973年复员前夕和战友们在峰峰砖厂合影 图片说明:前排黄文锐、王玉兰、田根平、赵邦坤; 后排曾昭寿、孙中山、应国斌、黄振金、李绍年。
我们退伍军人在邯郸上火车,那年回长沙的湖南兵不少。我在邯郸当兵时间不短,先在邯郸南郊的码头,后又在西郊的峰峰,往来邯郸的次数也很多;特别是我搞通讯报道期间,多次到邯郸的报社送稿。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游览邯郸的古迹。我知道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所以我动员同时复员的战友游览离火车站不远的人民公园。也就是这次游览,我知道了抗日名将左权将军,这里有他的墓和纪念碑。2011年11月19日,我旧地重游,才知道这里现在叫“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因为离乘车时间还早,我曾动员战友们去看看丛台,好像大家都没有兴趣,只得作罢。
2011年11月19日,作者在邯郸市游览,在丛台留影
复员时,我已经26岁了。我一无所有,虽然要大弟弟国民到安乡轮船码头接我,但是挑回来的是几大包当时谁也不会要的书籍。这些书是我在师部废弃的资料室里清理出来收藏的,有冯友兰的哲学史著作,中国古代哲学史资料选,有吕振羽的历史著作,还有倍倍尔、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我辛辛苦苦带回来这些书究竟有什么用,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喜欢。庆幸我老早就调整了自己择偶的标准,找了一个当农民的妻子,成了家,复员后还不至于被人笑话“找不到老婆”。然而,我却已经很久没有和老婆联系了,甚至我什么时候回家,她都不知道。那时没有手机,电话座机只有村部才有,联系只能靠写信。我们很久没有通信了。原因是我结婚只有几天就回部队了,留下她和我父母生活,难免不和谐。我在一封信里做工作,用了“和气生财”一个词,被她的朋友开玩笑拆阅了,讥笑我还是解放军大学当兵的,满嘴封建社会的东西,不突出政治。话不投机,加之我知道快复员了,干脆断了书信往来。后来,妻告诉我,他是从公社武装部得知我回家的消息,当天她还是从搞“三分之一”的蹲点的安昌公社大中大队请假回家,算是迎接我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妻(右)与六合学校校长刘永群参观韶山
——转自应国斌著《澧沅俊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有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