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2-7-10 06:34 编辑
附录:
《湖南集邮史》载津市集邮
《邮政与集邮对立统一关系的试探》
万石诗
邮政是什么?邮政是国家开办并直接管理的,利用运输工具以传递实物载 体的信息为主的通信行业,是现代社会的公用性基础设施."邮政部门是国务 院邮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邮政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经营邮政业务的公用企业"222 (1996《邮政法》第三条) ,是一个享有经营自主权的、自负盈亏的经济部门.集邮工作是邮政部门经济工作之一部分。
集邮是什么?集邮是"收集、鉴赏、研究邮票及其他集邮品的文化活动"(中 国邮电百科全书·邮政卷) .这种文化活动的第一步是收集邮品.收集的方法 多种多样,可以从通信中收集实寄品,也可以向集邮公司订购,向私营邮商购 买或与国内外邮友交换.原始集邮仅限于邮票的收集,现已扩展到包括封、片、 简、戳、卡以及其他邮政用品,集邮文献和纪念品的收集.集邮文化活动已成 为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与经济属于两个不同范峙,集邮经济工作与集邮文化活动组成了一对 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统一体、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互相对立,一方面又互 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信赖,趋向同一.他们是怎样相互关联作用的呢?请看邮政与集邮的关系图。
从关系图中可见,邮政通过对邮资票品制作营销和对通信过程中的工具运 用,直接控制着集邮活动,又通过集邮市场、集邮协会间接控制着集邮活动. 而集邮则通过票品的购销直接影响邮政,还通过集邮展览、报刊宣传等间接影 响着邮政,影响着邮政的部门经济效益,也影响着邮政的声誉,使邮政调整控 制方式和控制力度,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集邮文化应当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两部分。从选材到印刷发行是企业 行为,发生以后的环节是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是指当代信息社会用以复制和传 播精神产品或文化艺术作品的产业。如印刷、广播电视公司、新闻、广告公司、 音像录制公司等.集邮品(含邮票的印刷发行) 具有复制、传播文化艺术作品 的特点,但是没有被划入文化产业范围,因为邮票不仅具有艺术品性质,更重 要的是还有邮资凭证性质,它的制作发行过程非同一般文化产业过程,而且邮 票选题、设计、印刷、发行、使用、收集、交换等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集邮作为文化活动,看似与邮政不合辙,却又不能脱离邮政而独立存在. 邮票发行是一项带有政治性、文化性的社会宣传工作,是邮政主管部门代表 国家行使职权的行为,邮票发行本身就是国家主权独立的一种标志."邮票制 作发行的性质决定了邮政部门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中国邮电百科 全书·邮政卷) .集邮文化活动既是邮政的创收途径,又有政治责任和社会义 务.一些集邮者,往往把邮票的印刷发行完全看做是为了满足集邮的需要,他 们从个人的爱好出发,对邮票的选题、设计、印刷、发行评头品足,甚至指责. 如有人统计出 1998年 1季度发行的7套票品中有4套出错,错误率67%.人 们对邮票议论最多的是发行量.1998年纪特邮票平均印量达3000余万枚,比 1996年的2000余万枚增加50%以上,总面值增加一倍,而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率在 10%左右.他们埋怨邮票发行无论是数量还是面值,都太脱离国情,脱 离集邮文化市场的承受能力。
邮政部门属公用企业性质,作为公用就要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它的社会性 摆在第一位、企业利益摆在第二位.作为企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不管你是 什么企业,即使是公用性企业,也要自负盈亏,在自负盈亏的同时,享有完全 的经营自主权.然而,目前我国的邮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企业,一方面,它没 有真正的自主经营权,主要表现在资费调整上受制太大.邮政资费长期偏低, 不能弥补邮政支出。国家邮政总局副局长达瓦在《邮电企业经营管理》杂志上 撰文说: 全国邮政业务经营性亏损逐年增加,1996年亏损额高达72亿.50、 60年代邮政业务收入在邮电总收入中约占60%,而从80年代开始,邮政业务 收入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只占邮电总收入的 16%,不得不以电补邮. 邮资 一时又很难调整到与成本相应的水平,更不能随物价浮动.另一方面,集邮爱好者又抱怨邮票面值太高。
从80年代初至今,邮政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经济时期的集 邮基本上是一种文化活动,集邮群体与邮政部门基本上没有矛盾冲突.市场经 济时期的集邮群体与邮政部门都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搞集邮,邮票发行是一项经 济工作,"集邮业务收入是邮政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邮电百科全 书·邮政卷) ,显然,邮政部门希望从集邮业务中获取较高利润,而集邮者中, 约有60% 以上的人把邮票当做"绿色股票软黄金",许多人热切希望从这里 走上致富之道。集邮作为高雅的文化活动的属性已经淡化。由于双方都瞄准利 润,必然产生矛盾冲突.如邮票发行数量与集邮队伍数量的矛盾;一级市场与 二级市场及集邮群体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邮票题材、印刷与收藏者之间的审 美趣味的矛盾;普通邮票与纪特邮票窗口消耗的矛盾: 邮资总付、邮资已付戳 与纪特新票消耗的矛盾;正规票品流通渠道与冒牌、伪造、贩假的矛盾;有组 织的集邮活动与经费来源的矛盾;邮票面值偏高与集邮者承受能力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的产生,都源于经济利益与文化活动的对立性。
关于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这些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集邮爱好者, 集邮企业、邮商从集邮市场角度出发,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就是找不到一剂 除病的良方.邮政部门在解决这些矛盾时,也动足了脑筋,如"增量减套"、"增 套减量"、调整面值、发展队伍、扩大出口、开发礼品、增加附加值等等。只 差没有从纪特邮票与普通邮票,邮资已付戳与贴票的关系调整上去着手了.但 是收效不大,1998年新邮票照样跌破面值,集邮群体照样怨声载道.症结究竟 在哪里呢?众说纷纭: 一说印量大,使供求关系严重倾斜,投资者压力大;一 说总金额太高,叫集邮爱好者爱莫能买;一说观念变化太大,1992年曾以邮票 的文化属性取代邮票的投资属性,现在则又过度强调集邮的投资属性,忽左忽 右;一说收藏品类日益多元化,邮票不再是集藏者的首选目标等等,这些都是 事实.还有一个事实,如何让新发行的纪特邮票在通信过程中消耗的问题.纪 特邮票的通信消耗过程和集邮爱好者的收集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集邮文化过程,现在缺少了对这个过程的提倡和鼓励。
就邮政部门的经济而言,纪特票与普通票的发行量齐头并进,邮资已付戳 与贴票的收入量共同上升当然好.可是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当社会经济环境没有大的改善,人们收藏兴趣转移,纪特新票发行量只增不减, 集邮者只管购新票,经营者只管卖新票、新品;如此年复一年的低水平重复, 新票得不到消耗,大量沉淀,违背了收藏品的物以稀为贵的定律,势必影响到 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从这几年集邮协会会员队伍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集邮队 伍产生了动摇.何况集邮企业面临全面竞争,集邮市场个体多于国营,老票邮 政部门没有.自1992年以来,重复出现着两个问题: 一是邮市疲软,新邮跌 破面值无人问津;二是门市萧条,这些严重制约着集邮事业的发展。
繁荣集邮事业,邮政管理部门要铁肩担文化,从长计议集邮工作,这既符 合社会效益的要求,也关系邮政自身的发展与生存.现在我国邮票的投资品化、 商品化倾向很明显,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人们的投机心理、 保值增值的心理是主要的,二级市场炒作明显,有些人对于邮票的热情是盲目 的,不正常的,阶段性的.这需要引起邮政部门的注意,从集邮文化和集邮经 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通过邮票发行体制改革来稳定、发展集邮事业.邮政部 门已经意识到深入改革开放对邮政带来的压力与机遇。而且也认准集邮是邮政 收入的一大支柱,并且已着手千方百计扶持发展它.要解决集邮的发展问题, 邮政要理清内部关系。即解决内部诸多矛盾的问题。这些内部矛盾,便是前面 提到的邮票的量与质,邮市的管与放,邮资贴票与不贴票,要不要发行普通邮 票等等,还有打击社会不法"邮鼠"制假贩假,以及个别集邮公司卖大户,擅 自制作免资片、免资封、附加费凭证;不法邮人冒充邮政部门制作免资封、免 资片、附加费凭证贩卖谋利扰乱集邮秩序的问题,以及满足集邮者制作实寄邮 品戳记需要、为集邮活动提供经费等等问题。"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 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 和服从的地位"(毛泽东《矛盾论》) .在邮政内部诸多矛盾中,正确处理邮 政部门经济和社会群众文化这对矛盾是起决定作用的.在这对矛盾中,深入探 讨如何以文化为纽带来解决其他矛盾,比如在邮票选题、设计、印刷环节中强化其文化特征: 加强指导集邮爱好者(如编邮集等的过程中强化其文化属性) ; 在邮资面值安排中强调以文化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完成业务收入计划或者脱 离国情搞国际通倍贴票为前提。在强调以文化为纽带时,既不能像1992年那 样的以空谈文化来压制市场行为,也不能使集邮成为纯经济行为.无论中国集 邮市场如何发展, 向投资性集邮发展? 向商业化集邮发展? 向传统的集邮发 展?还是向传统、投资、商业三合一的方向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这根纽带,文 化是集邮的主体。在邮政部门经济与社会群众文化这对矛盾中还有一个起重要 作用的是: 纪特票的消耗,窗口成套票的消耗,而不仅限于是低值消耗,开发 邮品消耗.只有通过消耗使旧票与新票同时上市、交流,才是集邮的灵魂。
在邮政部门经济与集邮文化这一对矛盾中,邮政是主要矛盾方面.我们可 以从1985年至1991年,1992年至1996年两个时期的经济与集邮这对矛盾的 两次势力转换中看到,邮政都处在主导地位.邮政并不希望出现僵局,只希望 统一.那么邮政与集邮新的统一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在邮政业务体制的改革, 即 " 邮资交付方式 " 的调整,将现在的 " 邮资凭证 ", 交付资费与 "现金 " 交 付资费的比例调整.采取绝大部分"邮资凭证"交付资费方式,促使邮资凭证 使用消耗;同时将邮资凭证的纪特形式与普通形式合并为一种形式;再者是敦 促国际邮联改革邮展以新票取高分的办法.总之,要让邮资凭证在邮政通信中, 在集邮活动过程中展现其魅力,实现其最大价值.作为主要矛盾方,应当承担 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要看到集邮虽然是社会文化活动,但它毕竟受邮政控制。
邮政应力图使已经产生的一些矛盾消除,使邮政经济与集邮文化的对立获 得统一.五届人大以后的国家邮政总局挂牌时,局长刘立清对《中国集邮报》 发表谈话,重申了国家邮政对邮资凭证的管理职能,表明了对集邮事业的发展 要从政策上、体制上、管理上给予保障.我们相信,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试验 之后,邮政部门经济与社会集邮文化这一对矛盾会趋于同一,获得相对的统一。
(原载《中国1999国际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暨中国集邮研究论文选(1998- 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