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7-27 07:46 编辑
甘做深山“电骡子”
讲述人 覃道周
大家好,我叫覃道周,来自石门县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我在山区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见证了山区从无电到有电的巨大变化。
1994年,我们供电所辖区内还有焦山等3个无电村。当时国家来了政策,要消灭无电村,一直靠煤油、油柴等照明度过黑夜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架电的积极性非常高,恨不得一夜之间就用上电。焦山村当时没有通公路,架设线路的通道是从树林中砍出来的,施工环境非常差,电线、电杆都得靠人力抬上山。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后一根上山顶的电杆,我们二十几个人抬了三天,每天还抬不到300米远。大家有的鞋子被树桩刺穿了,有的手磨起了大血泡,拾起电杆左转右转不知转了多少回,一天下来,就像稻草人,浑身都是伤痕。可这根杆子抬到山顶时,大家实在太累了,电杆落地没放稳就松手了,瞬间电杆滑下身后700多米深的峡谷,不见了踪影。大家一个个都傻眼了,有人当时就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当时,虽然我也很气馁,但我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赶在春节前把该村的电架通。那年冬天,我带领员工日夜奋战,在工地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回家。当时没有手机,11月18日,我妻子临产了,家里四处打听我的行踪,托人找到我让我快些回家。可是工期太紧,我实在无法抽身出来,只好拜托别人将妻子送到了医院。由于延误了时间,我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当我病重的父亲听到孙子夭折的噩耗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流眼泪,在当天晚上也永远离我而去了。当村民为电的到来欢呼时,我却独自一人来到父亲坟前守候了很久很久。
2008年那场罕见的冰灾,给壶瓶山电网带来毁灭性灾难,我和员工们再次面临严峻挑战。每天,我们都要在雪地里抢修10多个小时。我的双手和两脚全是冻疮,长时间在雪地里导致了我的眼睛充血。壶瓶山山高人稀,我们要想找个地方做顿饭,来回就得花上好几个小时。为了赶工期,我们只能天天吃方便面,以致后来一些员工闻到方便面的气味就作呕!但我们没有一个逃兵,并且发誓:“只要天上不落刀,我们就要去抢修!”“只要猴子能上我们就能上!”就这样我们连续抢修了40多天。当灾区254千米线路恢复正常供电时,当37个村1.9万群众在灯火辉煌里迎接春节时,我和同事们还在深夜的冰雪里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索着回家的路。
长期工作在山区,我耳闻目睹百姓太多的苦。2007年的一天,我在南坪集镇上遇到一位七旬老人。那天,老人拄着拐杖一大早出发,来回走了一天的山路,就为了买包盐。一包盐对于我们来说真不算什么,但对这位老人而言却是一天的行程与劳累!老人的辛苦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我们一天到晚穿行在山里,为何不帮老人把这包盐带回去,减少他们翻山越岭之苦?从此,我发动员工开展了一项额外的便民服务,经常为山区老百姓捎带些生活日用品。小到一条毛巾、一包盐、一瓶农药,大到一包米、一袋化肥,我们都尽力为百姓捎带。有时遇到摩托车也不能通行的地方,我们就肩挑背负给他们送到家。“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已成为我们全所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7年多时间里,全所员工累计为群众捎带物资已达8万多公斤。为此,山里百姓亲切地称我们为“电骡子”。
壶瓶山境内有一个麻风村,是20世纪60年代专为麻风病人而建的。那里至今仍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麻风病人,他们肢体残缺,饱受偏见,缺少关爱。但他们一直是我的牵挂。平日里,供电所员工义务为他们维修线路、电器,告诉他们如何安全用电,帮助带生活用品上山。从2007年起,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我们都会带着各种节日食品和日常用品与老人们一起共度节日,并帮他们打扫卫生,更换床上用品。在麻风村与世隔绝了47年的李三新老人,用烟盒纸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 “……你们比我们的父母还好, 比兄弟姐妹还亲……”
我们是山区的供电工,为山区群众带来光明是我们的职责,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会像骡子一样,身上的负荷再重,只要还没到达目的地,我们就会奋勇前进!工作再苦再累,只要老百姓有困难,我们都将挺身而出,像骡子一样忘我无私,即使流汗流血,也无怨无悔。
点评:“骡子”象征着累。壶瓶山供电所工人们的累 ,令人心酸,令人感动。“骡子”还象征着坚持,年复一年,日复-日,永不懈怠。这份累和坚持,体现出他们对老百姓的高度负责。只有真正把老百姓当亲人,才会像“骡子”一样任劳任怨,成就“最美”。
选自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主编的《常德故事 百姓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