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黄南林 于 2022-8-2 06:06 编辑
慈善痴--胡绍荣
( 连载 2 )
海尔空调专卖店
八十岁的傅老坐在门边工具桌旁的铁制靠椅上,嘴角噙笑,神色平静,思绪在他为之奉献了三十八年的公益事业中穿梭和检阅。他皮肤灰白松弛,脑门宽大,发际线已退至头顶,听力衰弱,行动迟缓,对喜欢的事反复叙述,老人应有的状态他正在经历,但若谈起他的公益事业,双眼仍然进发着年轻人才有的光彩和锐气。
这是位于津市市三洲驿街道人民路一家叫“海尔空调专卖店”的门店(原敦煌服装厂宿舍)。这栋房子大约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傅老的门店靠西,共两间三进,外间是约二十来平米的门店,东面墙上挂着十来个热水器和几面锦旗,靠门边有一个铝合金架,最上边挂着一副大写的“诚信”书法作品,下边整齐摆放着经营许可证以及几台燃气灶,东西看上去凌乱实则规则有序;西面墙上挂着七八台海尔空调,泛着清白的亮色;下面是一个简易木柜,木柜上堆放着一些零件和包装完好的货物,那些货物安静地等待它们的主人;左门边是一张用碎砖块垫高的玻璃柜,柜子里同样堆放着零件、皮管子之类的小东西。这些都是傅老的宝贝。中间整面墙上都挂着大大小小的相框,这些都是傅老三十八年来出席各类活动、接受各类表彰的合影照片。这些照片有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志愿者先进个人”表彰时与国家领导们的合影,有参加湖南省委统战部及常德市、津市市委统战部主办的各类表彰合影。这些照片给这间不起眼的门店增添了不少光彩,使每个进店的人都感受到一股厚重气息扑面而来。
屋子里唯一的一张工具桌(也是饭桌、办公桌)上也堆放着一些小零件、工具以及一摞写字的长方形本子。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大概是一些账本和电话薄。搬到这里后的十多年以来,傅老就在这张桌上维修热水器、开具收款发票、招(接)待各级领导和记者。它默默地见证了傅绍荣热心公益的珍贵岁月。或许,多年以后,它与傅绍荣一样,将成为津市这座小城公益文化珍贵的一部分,或许还会被当做文物保存起来也未可知呢。这样一想,笔者不免由此及彼,对这张桌子也生出了一份敬意。
门店后面是一个隔间,里面堆放着货物、货架以及一些废旧品。光线很暗,但依然能看到里面岁月沉积的沧桑感。右边门后则是一个自制木楼梯,沿着楼梯上去便是傅老二老的卧室。很窄小,放下一张床和一口旅行箱后,空间便所剩无几了。这是傅老为方便做生意,避免每天来回跑,请人在隔间搭的一个简易卧室。木楼梯也没闲着,上面搭着一些棉衣和旧伞。棉衣是送剩下的,冬天遇到衣着单薄的乞讨者、流浪汉,他看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就将棉衣拿出来送给他们御寒;伞则是傅老从外面捡来的,那些伞有的骨子断了,有的伞把断了,它们的主人生了厌,便将它们丢到路上、丢到垃圾桶里。傅老看见了,却将它们当宝贝般捡回家,细细儿的修理好,遇到下雨天,看到有人没带伞,他就将那人喊进屋,将修好的伞拿出来送给他,并嘱咐用完了就收好,别又丢了。别人嫌弃的东西,在傅老眼里都是宝贝呢。他将它们仔仔细细搭在楼梯上,每天看着,就像看到那些穿了衣服用了伞的人在朝他笑呢。
最里间靠窗的是一个长形的、仅够一人进出的厨房。这应该是全市最简陋的厨房了。里面没有整修,除了条形的白色灶台,其他地方均被时间、烟火染成了灰暗色。灶台上的油壶、菜篮、热水瓶等物件也全是被人遗弃的老旧物,上面沾染着时光涂抹的厚厚暗影。最不可思议的是,在电气普及的今天,傅老却还在使用上世纪最常见的蜂窝煤炉。煤炉镶在灶台里,露出被火红晕染的炉口,一把老式铁质炊壶坐在上面,正咕咕响着开水,满屋都飘着旧世纪的味道;厨房唯一的家具一一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兴的外婆木橱柜像壁虎一样趴在灶台上壁,看起来竟然与整个厨房竟毫无违和感.....若不是傅老介绍,我以为这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地方,或者它是一个废弃杂物间--它和我看到的一些废弃小杂物间如此相像。
这是一个看上去与现代生活完全脱节的门店。但我除了惊讶,却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来之前,我已经在脑海里将傅老的生活环境大致想象了一番,我甚至按照书上那些公益故事给他勾勒了一个古老的画面-一用最简单的东西,吃最简单的饭菜,住最简单的房子--所以,在傅老生活中看见的任何与现代不合时宜的东西我都不足为怪。作为一个多年热心公益的老人,他的生活环境不会比想象中的好多少。对于物资上的需求,傅老并不在意好与不好,他总是这样说:“我这个人呢,从小受过苦,一直对生活要求不高,只要有口饭吃、有件衣穿就行。这么多年,我的退休工资、做生意赚的钱差不多全部用来做公益事业了。我觉得这样很满足,也很有意义。”傅老这番话不是卖弄,而是他三十八年热心公益事业中的真实需求。宁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要将公益事业做下去。这样的信念和决心,非不一般人能够做到,但傅绍荣做到了,并一直坚持了下来。促使他做到的,除了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应该是他在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中磨砺出来的高贵品质。
胡绍荣的海尔空调专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