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67|回复: 3

读张世英先生著《天人之际》(2):(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6 2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36 编辑

读张世英先生著《天人之际》(2)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读书笔记


215358vkhrff5j2fkqhqk9.jpg
杜甫:春日忆李白

       按 继续读张世英先生的著作《天人之际》,第十八章“论境界——兼论哲学何为”。什么是“境界”,张先生认为一个人所处的境界,就是他的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但是,又不能把境界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总和”;与此相联系,境界的内容也是不可以计算或计数的。第281页:境界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而成的思维导向,也可以叫做“思路”或“路子”,它之表现于外就是风格。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过去与未来,有什么样的历史经历和对未来的筹划,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导向和风格,这种思维导向和风格绝不是靠时间、空间计算可以指明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有庾开府的清新风格,它标志着庾开府的境界和思维导向,鲍参军有鲍参军的俊逸风格,它标志着鲍参军的境界和思维导向。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引自杜甫五言律诗《春日忆李白》。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1),俊逸鲍参军(2)
    渭北(3)春天树,江东(4)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5)
【注释】
    (1)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2)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3)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4)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5)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李白杜甫1.jpg
李白与杜甫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前4句诗,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第五、六句,即第三联表面看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
  第七、八两句,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人写起,接着论诗,进而思人最后期盼见面,当面以“论文”结,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5: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诗圣对诗仙的赞美与思念,俩人通过诗相互吸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0:23 , Processed in 0.0386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