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57|回复: 11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八十四 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7 08: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8-7 08:48 编辑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八十四
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3年,中共津市镇委根据中共中央(62)283号文件精神,要求团镇委动员和组织初高中毕业生,到园艺场、农场、农牧场参加生产劳动,经团镇委发动,本人申请,中共津市镇委批准,120名知识青年下放到园艺场、农场、农牧场参加生产劳动。
      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的社论,中共津市镇委于10月成立安置城镇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副书记刘文炳任组长,下设安置办公室,由团镇委书记向顺滋兼办公室主任,从团镇委、劳动科、妇联、民政科、公安局抽调9名专干,动员安置385名知识青年,到澧县、安乡、贺家山良种场插队落户。
      1965年8月10日,中共津市镇委批转安置办《关于1965年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的步骤与作法的报告》,强调各级党、团组织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按时完成地委分配的400名知识青年下放任务,但经过深入动员和说服教育,仍只有304名知青被安置到常德县林场和澧县、临澧农村落户。
      尔后,因“文化大革命”暴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断,已动员下放到常德林场的知青也返津闹“革命”。
      1968年10月5日,45名红卫兵组成“大寨兵团”,下放石门县南镇林场。津市镇革命委员会和驻军支左小组在人民体育场举行盛大欢送会,号召全镇知识青年向他们学习、看齐,地革委领导亦赶到津市汽车站,与他们合影,给他们送行。
       1968年12月,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的农村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发表后,津市镇革命委员会将安置办改为“四个面向办公室”(面向学校、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镇党的核心小组和镇革委均有一名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专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居民下放工作。为了把知青上山下乡抓好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一是全镇各战线、各单位,层层成立知青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副书记分管负责,抽调专干组成办公室具体抓。二是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加强宣传发动和说服教育,由四面向办统一制定表格,发至各单位(包括各中学、居委会),对年满16~25岁的知青摸底登记,再按比例将上级分配的下乡任务分解到各单位,由镇里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各战线、单位分别召开知青、知青家长会,深入进行思想动员。利用广播、墙报、标语、文艺演出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各单位还多次举办骨干、知青对象及其家属等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组织他们学习毛泽东主席最新指示和“老三篇”。公安部门每年都要单独召开全镇“四类分子”会议,要他们安分守纪,不准造谣惑众,也不要拉自己子女上山下乡的后腿,否则,后果自负。三是落实待遇,加强教育。及时拨发知青安置费(每人150元,后提高到200元)和木材指标(每人0.5立方米后改为0.8立方米),先后抽调18名干部带队,与下放知青“三同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随时解决知青们的实际问题。经常派出干部调查了解知青情况,沟通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知青生活上的困难。派出慰问团,慰问上山下乡知青。
      1973年3月,中共津市镇委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教育经验交流大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勉励知青扎根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还邀请省知青先进代表、桃源下乡知青陈玉枝、周春云到全镇各单位作巡回报告,讲述他们过好“思想、家庭、社会、生活和劳动”五关的经验,激发全镇各界群众支持知青上山下乡的积极性。
       1968~1978年,全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6996人,分别到石门、澧县、临澧、常德、安乡、西洞庭、涔澹农场及市郊农村插队落户。另外,1968~1969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和居民5312人。
      知青上山下乡,缓解了津市当时的就业压力,对社会秩序恢复和稳定,也起了一定作用。广大知青到农村,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但是,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华而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生长的断层,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大知青到农村,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但是,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华而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生长的断层,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09: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968年以前的五年中,津市市就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09: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1978年,全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6996人,分别到石门、澧县、临澧、常德、安乡、西洞庭、涔澹农场及市郊农村插队落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0: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上山下乡,缓解了津市当时的就业压力,对社会秩序恢复和稳定,也起了一定作用。广大知青到农村,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     但是,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华而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生长的断层,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1: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1: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优秀作品,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5: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教育和锻炼,有好处,但是应该在几年之内要收回安排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17: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7 21:2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史,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0:42 , Processed in 0.0341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