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451|回复: 12

渔民文化:丰富多彩的汉寿渔民文化(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8 09: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朗州醉翁 于 2022-8-8 10:25 编辑

渔民文化:丰富多彩的汉寿渔民文化(上篇)

作者:徐隆广

    汉寿县地处沅澧水交汇的西洞庭湖区,水域广袤,资源丰饶,史称“水乡泽国”,“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渔业几乎占有汉寿县半壁江山,渔民成为西洞庭湖区主人。他们有的从事陆地耕耘,有的从事水上捕捞,或者兼而有之,或者农时种田,闲时捕鱼。总之,汉寿人的生生息息离不一个“渔”字!
    汉寿渔民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载,从春秋末期范蠡著《养鱼经》,开启汉寿渔民文化,流传至今约2500余年,较屈原文化(或沧浪文化)至少提前300余年。
    又据《汉寿县志》载,古龙阳今汉寿,社会经济历以“农桑为本,网罟为业”。由此可见,农渔结合,种养交替,历来就成为汉寿社会经济发展的根脉,并形成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优势!
有鉴于此,本文所述汉寿渔民文化,不能单纯理解为从事捕养的渔民文化,而应包含了从事农耕的渔民文化。其范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在汉寿文化宝库里,至今保存下来的渔民文化历史资料极其匮乏,在现代文化史册里,有关渔民文化的专著和报刊文章,几乎还是一张“白纸”!大都聚焦在民间口头流传,既非常特殊而又具有特色!
    作者生长在水乡沧浪河畔,又长期工作在湖区汉寿县委机关,还曾在一段时间分管过畜牧水产。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在职工作的身体力行,使作者对汉寿渔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年逾耄耋,但童年的美丽梦幻,却驱使我探索汉寿渔民文化这座“宝殿”!
    在探索追梦中,我发现汉寿民间传承下来的渔民文化,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令人陶醉,催人奋进,为广大渔民所喜闻乐见,充满盎然生机和无穷魅力!对此,作者虽然孤陋寡闻,但也心诚则灵,搜索到了一些流传在芷沅兰澧流域尾闾,即西洞庭湖区的民间文化,以供读者分享汉寿丰膄而甜美的渔民文化大餐!
先从历史上的传统渔民文化说起:
    新中国成立前,那时我虽然不满10岁,但因家里劳少人多,尚未上学,经常在沧港周边一带外出放牛,并参与农忙劳作。常常看到沧港渔民生活随水而泊,居无定所,但又伴水而生,常聚渔港或码头。我从沧港完小读高年级、后又在汉寿县中读初中,这才慢慢知道受生存环境影响,渔民文化活动一直处于自发、业余、无序状态。而且印刷文化产品不多,却以口头文化传播为主(多为手抄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其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弹唱类:包括地花鼓、渔鼓简、三棒鼓等文化活动。
地花鼓,俗称“打花鼓儿”,在我老家沧港镇非常流行。我的两个叔伯老兄隆发、隆扬就是一对老搭档,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在当地演上几场,还经常应约外出表演。地花鼓由一旦一丑表演,用大筒二胡伴奏,还伴有锣鼓。演唱以豪放、夸张、风趣的扇舞相配,反映民间美好爱情。那场景,人多拥挤很热闹,我是骑在父亲肩膀上才看到的。如《清早起》反映男女自由恋爱的娇情和心态;《正月子飘》反映妻子劝丈夫禁赌。当场引得青年男女追逐、仿效、传唱,体现一个“乐”字。我虽然看不出什么名堂,但也乐在其中!
    渔鼓筒又名“道情”,由表演者上门演唱,也有在禾场上聚众表演的。只要听到锣鼓一响,我就寻声追去,拔腿就跑,挤到人前看热闹!只见一人怀抱长约两尺丶一头蒙有蛇皮的竹筒叫“渔鼓”。表演者用右手敲鼓,用左手执竹签敲打单面钹,边唱边演,产生有节奏韵律的演唱气氛。群众喜闻乐见的渔鼓有《血书记》《粉妆楼》《陈木匠做官》等本子,大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与美好愿望,或讲述苦难辛酸,引人伤心落泪。表演者就象说山东快书,将故事分成段落,每到高潮处却嘎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引人入胜,连小孩也赶着听渔鼓,如同现代观尝电视连续剧。
    三棒鼓,也是民间流传很广的表演形式,由一人敲小鼓,为主演唱,一人〈或两人)敲小锣,随声附和,手舞足蹈,逗人喜爱。演艺高超者,不仅口里唱得园滑,而且左手敲鼓,还右手操持三把尖刀,循环接耍,令人眼花缭乱,齐声叫好。流传本子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二月放羊》,故事凄美动人,令人落泪。
    二,歌舞类,以蚌壳精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独具渔民生活特色。由花旦双手把持彩蚌,一张一合,与腰系彩带丶手持桡片的渔郎对舞。渔郎想抱蚌姑,被蚌壳夹住头部,只好迅速退缩;又想偷取绣花鞋,却被蚌姑一脚踢开,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渔郎也有身挎道具长颈白鹤的,长颈夸张地点头啄蚌,与蚌姑调情。蚌姑逗趣避开渔郎,斗智斗勇,滑稽幽默。其情其景很是搞笑。此外,还有玩龙灯丶耍狮子丶打莲花闹丶玩彩莲船等节目。真是花样出,妙趣横生!
    三,戏曲类。有业余民间灯戏儿,又名“玩艺儿戏”。一般都在人群集聚的场地搭台表演。剧目有《紫金环》《刘海砍樵》《蔡鸣凤辞店》《东川寻夫》等。演出的剧目虽然情节简短,但通过演员自由发挥,搞笑娱乐的空间大,迎合观众心理,颇受渔民喜爱。每当把剧情推向高潮时,让那些足不离船的渔民们笑声四起,喝彩不断!若遇悲剧情节演员投入,那哀婉动听的唱诉,常常引得婆婆姥姥们伤心落泪,泣水涟涟。
此外,汉寿渔民戏曲文化还传承了荆楚巫风娱乐。一般在正月初十以内,渔民们喜欢请水仙姑儿神和瓜瓢姑儿神,还有唱阳戏儿的。
    记得小时候,我在隔壁家里,由几个叔伯姐姐凑合请瓜瓢姑儿神。头顶黑头巾,手握黑布包裹着的瓜瓢,瓢把上缠一根筷子,默念了一通口诀,可就是请不到“神”!一发脾气把瓜瓢也甩了,搞得姐姐们苦笑不得……
    阳戏儿属于两千多年前楚国巫风之遗存,以沧港民间艺人杨矮儿为传人。扮演者为非职业女巫男觋,由普通民众巫戏爱好者扮演。剧情首先伏案,由他人敲击瓮缸盖,默念口诀。闯过阴间后,伴奏大筒响起,有锣鼓间奏,旁人帮腔,装神人手舞折扇,袅袅娜娜演起戏来,装神弄煞,充满一片阴森神秘。这就是典型的巫戏。但我不敢看,那青面獠牙的魔鬼面具,我一看见就嚇得打退堂鼓。
    四,民歌类。汉寿渔民文化中的民歌大都源自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日里搬罾打麻网,晚上点灯织花篮”之类的《水上民歌》,“正月想郎正月正,娇莲接郎来家行”之类的《十二月想郎》和“正月看姐是新年,大红纱灯挂堂前”之类的《十二月看姐》等爱情故事,以及千古绝唱《孟姜女十二月寻夫》悲壮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堂屋里,在禾场上,在树荫下,老人们口口相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汉寿渔民!记得小时候,我和一些小朋友坐在牛背上,手执牛鞭,洋洋得意地嗯出了几句民歌《孟姜女十二月寻夫》:“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老爷堂前饮美酒,孟姜女堂前放悲声。”逗得小伙伴们捧腹大笑,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
    五,戏文类。同样源自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昔日,老家沧港集镇繁华处,有一座“天乙宫”,设有演戏的舞台。什么“天元班”“铜锣班”“武陵班”之类的戏班子都在此演出,甚至“摆擂台”对演。演出的剧目,有中国四大神话故事《白蛇传》里,许仙与白娘子的神话传说《祭塔》,曾经唱得几代渔民的低头擦眼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渔民们情有独钟。民间传说《金沙滩:卢俊义下山》的开头语:“人说道图财把命害,却原来仗义又疏财”,常常成为渔民仗义疏财的口头禅!其“恩情深似海”“有忠有义,生死二字不分开”的江湖义气,孕育了汉寿渔民的性格特质和义胆情怀!
    六,诗文类。此类文字保存虽然不多,但也并非少见。大多流传在一些纨绔子弟和有点文化的渔民口中。包括顶针诗丶趣对联丶趣味故事、民间笑话丶口头成语等。如顶针诗:
    桃花纷落被风飘,飘落桃花过小桥;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潮涌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逍遥;遥看远山彩霞影,影映高楼太白湖。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接鸾线挂丝绦;绦系玲珑香佛手,手持玉扇望湖潮。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后湖景分外娇;娇姿常伴翠杨柳,柳林双飞紫燕高。
    一首首顶针诗,就是一幅幅水墨画,幽雅恬静,如同梦幻中的桃花源!
    又如口传趣对联。如: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莺人榴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吟咏这些趣对联,我们仿佛看到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刘禹锡,又质疑口吟者是不是汉寿渔民?哪有这样素质高雅的“秀才!”
    趣味故事,流传至今的故事有《狗皮巧骂》《巧改对联》《一字千斤》《师生问答》《半对骂人》《成败论英雄》等。
    民间笑话有《翁媳对辩》《陈可雨逗笑》《郎中与先生》等。
    趣味故事和民间笑话,虽无法用文字来诠释和解读,但千年以来,却给水上操劳的汉寿渔民带来了欢乐和慰藉!
    如此口传诗文,不仅体现了汉寿渔民的生活情趣和开阔胸怀,而且展示了汉寿渔民的智慧和力量!
    七,汉寿龙舟。打开百度,你就知道汉寿龙舟有多厉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不仅是汉寿渔民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汉寿传统文化一大瑰宝,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大亮点!
汉寿龙舟,系中华传统龙舟,有别于国际龙舟或国内其他龙舟。因相传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故里在汉寿而起源于汉寿。
    史载,明清时期在汉寿就有龙舟竞渡历史,在民国时期更加威名远扬。1916年,酉港的“白彪”〈今改“红彪”)应征南县竞渡,曾在洞庭湖区独占鳌头。
    汉寿传统龙舟独具特色。除龙舟采用特殊木材和工艺特制外,还有一些汉寿特色元素:
团结协调是汉寿龙舟的核心。所有桡手都半裸身体,打赤膊,露纹身。纹身和龙身一样,都是古代图腾的衍化,以标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并由头桡手与旗手丶鼓手和艄公组成领导班子,一切行动听指挥。齐心协力,砥砺奋进,这是汉寿龙舟精神的一种体现!!
    着装一致是汉寿龙舟的本色。所有龙舟队员均统一着装,上穿背心,下穿短裤,头缠头巾或戴布帽,腰系彩带,颜色一致,红白分明,以示标记,并执统一特制桡片。船体长短和桡手多少,依船舱而定,一般为16至24舱,规模大于国际龙舟。龙舟属色一般由宗祠或当地村民原有习惯承袭,船名沿用,换船不换名。渔民们说:“改变了习俗,就丢掉了传统;丢掉了传统,就忘记了祖宗!”保护中华民族的地域特色,我很赞成这观点!
    习俗不改是汉寿龙舟的循规。新船下水要“洗(墨)”祭典,旧船下水叫“亮船”或“登江”。还有祭日“抢头水”“拜码头”“过岗”及“偷绣花鞋”等习俗。龙舟在远行或赛前划行叫“划游船”,让领头桡的前4对“分水桡手”养精蓄锐“悠气魄”,将桡片倒立船舷,应着划船节拍,前后推摇,由鼓手或旗手领唱《龙舟歌》。有时,头桡手还倒立船首,以壮声威,吸人眼球!这也是一些礼仪、遵循和真诚!
此时此景,歌声悠扬丶粗狂、激越,充满着江湖上的开阔丶自由与豪爽,展现了湖乡渔民的欢乐场面和民俗风情!
   小时候,我曾跟随本家“飞天红”龙舟队伍,跑上10里、20里赶到沧港集镇、汉寿县城观看龙舟比赛,分享龙舟夺冠后的骄傲和喜悦,还能随队吃上一顿酒肉饱饭!那时,我父亲是“飞天红”的艄公。据说他是接我爷爷的班。我人随船走,乡亲们也戏称我为“飞天蜈蚣”。儿时的“争豪气,不服气”,影响我后来的性格,这是后话。
    场面壮观是汉寿龙舟最大特色。汉寿县的龙舟竞渡一般选择在“端午节”前后,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常常延续到“中秋节”。汉寿县城北门河(沅水故道),沧浪水系和西湖大垸境内河湖,都是区域性成十上百条龙舟竞渡的场所。那时的龙舟竞渡,真是惊天动地,震惊四方,震动万人!
    比赛开始,一声枪令“啪”的一响,竞渡龙舟在江面起点处“出窝”,在激越的鼓点声中拉开了龙舟竞渡的序幕!只见鼓手重锤击鼓,铿锵有力;桡手挥楫击水,整齐划一;旗手舞动彩旗,呐喊助威;艄公稳健把舵,瞄准航向。整条龙舟犹如蛟龙出水,水雾飞溅,鳞光闪烁,勇往直前!此时,两岸万众人头攒动,呼声震天;鞭炮声阵阵响起,烟花简连连冲天,烟雾弥漫了一片天空!龙舟竞渡在激烈拼搏之中!到达竞赛终点时,更加高潮迭起,万众奔走呼号,摇旗呐喊,欢声雷动,经久不息……
    龙舟竞渡是一场比志气、争豪迈、拼体力、赛技能、讲团结、增友谊的体育盛会!“顽强拼搏,永远向前!”这就是汉寿传统龙舟的灵魂和精髓!
    申报“中华传统龙舟之乡”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汉寿80多万人民的心愿和梦想!我们在等着……
    八,其他类。汉寿渔民文化还包括渔民格言、歌谣、家训、笑话、谚语、故事及歇后语等。在此,不再一一推介和举例,以后将根据需要集纳成册,以饷读者。
    此篇为汉寿传统渔民文化上篇,下篇为汉现代渔民文化(待续)。
   (作者2022年8月8日于沧浪街道八角楼社区锦上花小区)

    作者简介徐隆广,昵称朗州醉翁,湖南汉寿人,1939年12月26日出生于汉寿县沧港镇,1962年8月毕业于湖南师大(原师院)中文系本科。当年参加工作,先从教,后从政,长期从事“三农”调研工作和项目工程咨询。在中央和省市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1200多万字,主要论文在国内外荣获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54次,其中两篇论文分别在美国和香港荣获世界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退休后受聘于常德市发改委,编制国家重点项目500多个,其中6个项目荣获湖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三等奖。已结集出版《绿野拾零》《我的日志》,主编出版《铁骨丹心帅孟奇》,近100万字。曾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选为首届“湖南省党政机关先进秘书工作者”,荣获省、市、县各种表彰和奖励40多次,并被湖南省老科协评定为高级经济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聘为终身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8 1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所说的八类汉寿渔民文化都整理出版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8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继续收集和整理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5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感谢论坛元老寒儒先生的分享与指点!您的昵称就使我感兴趣,您的点评更使我顿开茅塞!汉寿渔民文化,是中共汉寿县委宣传部近期提出来的一个最新命题。我因颇感兴趣,又有所体察,便成为我近日动笔的一道课题。
写点文章,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又笔耕不止。本性难移,使命难忘啊!
纵观汉寿渔民文化:传统的,大都在民间口头上或手抄本里流传;现代的,很少见诸报刋或专著。唯有今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春柳湖》(四部)。我称之为汉寿渔民文化的“大百科”!
您老的指点,正合我意。但又年事已高,又恐力不从心,还望元老们丶健将们和钻石网友们加油鼓劲,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8 17:2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寿渔民文化还包括渔民格言、歌谣、家训、笑话、谚语、故事及歇后语等。在此,不再一一推介和举例,以后将根据需要集纳成册,以饷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2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13 11: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寿渔民文化写得很好,很有汉寿地方特色和水乡特色。资料比较丰富。可作为汉寿文化史传承。写作方法也很七妙,把自己置于情境之中,增强了艺术性和可读性。学习,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14:4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謝论坛元老寒儒先生:汉寿八类渔民文化大都流传在渔民口头上,或者手抄本,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目前,尚未见有关专著,报刋也不多见,实感遗憾和愧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14:5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论坛元老曾巧中先生:汉寿县第八类渔民文化,我手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现在正寻求合作者,并征求宣传部和文旅局的意见整理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14:5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论坛元老史开均先生的热情认可和点赞!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38 , Processed in 0.0434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