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39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6) 王船山和黑格尔(之三) 【读书笔记】
黑格尔的美学
美学思想(续)王船山的审美意识,是超越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反映论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不足以解释审美意识,不足以解释诗意。”(张世英语,见第306页) 举例:王船山《诗广传》卷四,“天不靳以其风日而为人和,物不靳以其情态而为人赏,无能取者不知有耳。……是以乐者,两间之固有也,然后人可取而得也。”靳,jìn,吝惜,不肯给予。景、物,虽然客观存在,而没有人参与,即主观需要,还不是情景合一或天人合一,不构成审美意识。另,《诗广传》卷四还说:“天地之际,新故之迹,荣乐之观,流止之几,欣厌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浡然兴矣”。王船山的意思很明确:只有“天化”与“人心”“相值相取”、天人合一,才有审美意识。 具体说,首先,王船山的美学思想,反对把诗和史等同起来。史的特点是“从实着笔”,诗要有景有情,或有事有情。以此评价汉代佚名的《上山采蘼芜》,“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但对杜甫《石壕吏》的评价,“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其次,王船山既反对把诗等同于意或理,又反对无意之诗或无理之诗。换言之,他既说诗“以意为主”,又说诗“俱不在意”,张世英:这里并不矛盾,“而可以看作是王船山关于诗既要包含思(意)又超出思(意)的一种模糊表达。这里是否蕴含着审美意识是超理性——超思维的东西的意思呢?”(第309页)第三、王船山关于诗与理的关系的论述。王船山明确主张诗中应该有理,反对离理而言诗,但又非议论,“废诗而著论辩”。王船山提出“诗理”概念,亦即“神理”,是理与情的合一,也可以说是情感化的理;它既是理,又超乎理性之上,是超理性的东西。 黑格尔与王船山美学思想的区别:第一、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尽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理性居于首要地位。反之,在王船山那里,虽然情与理合一,思与诗合一,但他的目的是要把理与思感情化和诗化,使抽象的理性、普遍性转化成为具体的个性,即他讲的“神理”,超理性的东西。第二、在黑格尔那里,最高的、最真实的东西——“理念”、“绝对”,是主客二分式的认识目标,是“最高的普遍性”,是普遍性统摄具体的东西。在王船山那里,最高的、最真实的东西是天人合一之境,它是通过人的体验达到的,体验到的东西总是个体性。第三、在黑格尔那里,普遍概念高于审美意识思高于诗,理性至高无上的。反之,在王船山那里,简言之诗高于思,即“神理”高于“名理之言”和“经生之理”,审美意识高于普遍概念,或者可以说,超理性的东西高于理性的东西。 王船山是中国哲学史由天人合一观占绝对优势到转向主客二分的转折性人物,他的哲学虽然以天人合一为主,但又包含了比她以前的传统哲学更多的、更详细而系统的主客二分的思想和认识论,这就使他得以在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即超理性的东西(“神理”)的优越地位(第313页)。 附 上山采蘼芜 (汉)佚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