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24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0) 朱熹和柏拉图、黑格尔 【读书笔记】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按 张世英著《天人之际》第三篇“哲学和哲学家”,前两章分别介绍了“王船山和黑格尔”,以及“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第三章标题是“朱熹和柏拉图、黑格尔”,著者意图明确:把出生中国和西方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放在活生生的思想发展的历史中来研究”,“不仅把朱子拿来和黑格尔联在一起,更把朱子和柏拉图联在一起”。 一 总论三个人在哲学思想上的关系: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哲学史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占主导地位。这种思想主张有一个超感性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具体的天地万物之本体。尽管柏拉图和黑格尔之间经历了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但两人的哲学同属形而上学;他们又有很大区别,黑格尔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为柏拉图所缺乏,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朱熹哲学类似柏拉图哲学。 1、柏拉图。柏拉图和一般古希腊哲学家一样,主要致力于本体论的探讨,但他的哲学中也有认识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包含有主客关系思想的人。但这不等于说在他的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已达到明确的区分和对立的地步。柏拉图所讲的观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分,是世界本身中普遍性的东西与多样性的东西的区分……柏拉图哲学是静态的、静观的,尙不能以“主体性”为自己的哲学原则。 2、朱熹的理学实际上发挥和发展了公孙龙关于共相世界的思想,更接近柏拉图的理念论。公孙龙(前320-前250),字子秉,赵国邯郸人。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公孙龙没有使用“共相”这样的名词,但他所示的“指”实即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共相,如白马、黑马之外的马本身,就是马之共相所指。柏拉图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独有其所以为该事物之理念,朱子也有这个思想,故曰“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朱子明确表达理在事先之思想,说“未有这事,必有这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与柏拉图的“理念”在逻辑上先于具体事物是一致的。过去我们每爱把柏拉图与孟子相比,其实,那种比拟没有着重以他们的哲学思想内容为依据。若就思想内容来说,我以为朱子的理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大体上应属同一个类型,同一个思想水平(p336)。
二、不能把朱子比之为中国的黑格尔的理由。朱子的“太极”,就其为万理之极至而言,诚然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但两个人的哲学形态和哲学水平实大不相同(p336): 第一、朱子哲学无主体与客体之对立,无“主体性原则”,远没有达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水平,而黑格尔哲学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顶点,他系统地阐发了“主体性”原则。 第二、朱子哲学重道德修养,缺乏主客关系的思想,缺乏认识论,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则是和他的认识论分不开的。我以为比较妥切的说法是,中国的哲学一般地重善,西方哲学一般地重知、重真。(p338) 第三、黑格尔的“太极”,——即他的“绝对理念”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而朱子缺乏矛盾发展的辩证法。 三、中西哲学的发展:反形而上学潮流。 1、再论三人哲学的相同之处: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以至朱子的理学,都是把人的理性、思维加以绝对化、独立化,使之脱离人而成为一种客观的实体,即所谓客观理性或客观思维: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纯概念”就是一种被绝对化、独立化了的客观理性或客观思维,朱子的“理”也同样是这种绝对化、独立化了的客观理性或客观思维。(p339) 2、自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向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告别,具体的说就是把人的本质从超感性的抽象的领域拉回到具体的人本身。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人的个体性、具体性和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基尔凯郭尔(1813-1855)、尼采(1844—1900)和海德格尔等人在破坏旧形而上学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西方现代和当代哲学的主流正沿着非形而上学的道路前进。 3、朱子作为一个中国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有大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之处,两种形而上学有时代水平上的差异(p340)。这种区别必然地导致了中国反形而上学的潮流与西方反形而上学潮流之间的区别。中国反形而上学的学者黄宗羲(1610-1695)、王船山、戴震(1724-1777)等人,走着与西方学者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不同的道路,但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要把人从超感性的抽象的理或本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发展人的个体性、具体性和独立自主性(p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