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2-8-24 09:19 编辑
陈毓祥:为保卫钓鱼岛而牺牲的第一人,他的壮举感动了无数国人
1996年9月22日,时任“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首领的陈毓祥在同友人商议后,带领一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保钓者”们乘着一艘名为“保钓号”的货轮向钓鱼岛进发。 他们这次的目标很明确:毁掉日本右翼分子前不久在钓鱼岛上竖起的灯塔,并在岛上重新树立中国的国旗,以示中国的主权。 我们都知道,钓鱼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自己的领土上竖起本国的旗帜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就是这样看似简单且理所应当的目标却让这些“保钓卫士”们一路上遭受了重重险阻,甚至最后还付出了血的代价。 陈毓祥等人的这次活动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货轮刚出港时,还有成百上千的香港市民在港口为其助威送行。船上的勇士们见状,心中信念愈发坚定:此行誓要挫日本锐气,扬我国威。 然而,货船刚驶不久,他们便遭遇了日本舰艇和战机的围追堵截,陈毓祥对此早有预料,虽然沿途数次遇险,但都没能阻止“保钓号”行进。 26日凌晨,船成功驶达了钓鱼岛周边不远处。其实除了陈毓祥一行人,还有三批“保钓者”也准备在同一时间上岛,不过迫于日本军舰围堵的压力都只得半路返航,最终只余下了“保钓号”上那十八人孤军奋战。
可就在“保钓号”上的人们眼看就要登岛时,意外发生了。没有人料到当天钓鱼岛周围海域天气极差,风浪险急,十分不利于登岛,而“保钓号”偏偏还是艘老旧的货船,出于安全起见,船上的工作人员建议陈毓祥等人放弃此行。 话虽如此,但大家好不容易躲过了日本的伏击,历经四日航行才到此处,眼见的胜利就在面前,若此时放弃,可惜不说,日本日后必然会更加防范中国船只,到时再想登岛就更难了。 再三权衡后,陈毓祥还是舍不得放弃这次机会,决定率领五名勇士一起下海游到钓鱼岛上去。可惜的是,他才刚到海中便被绳索缠住了脚,头部还撞上了船身,最终和另一名勇士方裕源被海水淹没。等到人们将他们捞起时,方裕源经过抢救后勉强逃过一劫,而陈毓祥却就此与世长辞,时年四十五岁。
陈毓祥生于广东潮阳,自幼便勤奋好学,小学就读于北角堡垒山官立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到了香港名校英皇书院,后又相继获得香港大学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 拥有高学历的陈毓祥在工作上也算是顺风顺水,先后做过中学教师、电视节目主持人、编导、监制、电视部副总监、快报执行董事等工作,还在1985年成功被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在他去世前,家中尚有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一家老小过得其乐融融。可以说,若是陈毓祥选择不参与保钓运动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应当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那么,这个所谓的保钓运动究竟是什么,能让陈毓祥等国人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参与呢? 保钓运动的兴起 保钓运动,顾名思义就是为保卫钓鱼岛及南海岛礁的爱国运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日两国就钓鱼岛问题私相授受,美国在驻日使馆宣称:“钓鱼列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全然不顾钓鱼岛自古便归属中国,意图纵容日本强占钓鱼岛。 而日本更是在国内制造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舆论,想要吞并中国领土,由此引得中国人民愤恨不已。于是,为抗议两国对钓鱼岛的所作所为,海内外华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 1970年12月16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正式成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台行动委员会”,这是全美第一个保钓组织,而后来的保钓组织也大多引用了这个取名模式;“某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行动委员会”。此后,这场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拉开了序幕。 在保钓运动初期,保钓者们的目标便已明确,主要就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保卫中国领土主权,反对美国偏袒日本的作为。为达目的,保钓组织多次在国内外进行示威游行,不过他们不仅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同时也未获得国内官方的支持。
即便如此,保钓者们的爱国热情也未被消磨,海外成了他们的“主战场”,保钓运动俨然成为了海外版的“五四运动”,其中也体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保卫国家主权、争取民族利益的使命感。 不过,即便是在保钓运动在全球兴起之时,日本仍是不愿松口,后又恰逢中日建交,中国为长远未来着想决定暂时不与日本交恶,钓鱼岛问题也被暂时搁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钓运动前两岸关系冷淡,因此台湾对大陆的印象多受当局者刻意引导,许多台湾留学生心目中大陆便是被妖魔化过后的形象。保钓运动兴起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经接收过新中国的资讯,从而对新中国有了新的认知,并开始反思过去对大陆的刻板印象。 另外,在保钓运动风潮暂时告一段落后很多留学生依旧在为保钓事业努力,他们有的用文字记录了那段轰轰烈烈的海外保钓历史;有的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为提高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威望而努力;还有的在做科研的时候不忘自己中国人的身份,频繁来往于海内外,在推动国内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外的人文交流。 到了1996年,日本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专门派舰艇巡逻,钓鱼岛也被包括在内。随后日本青年于7月在岛上新设了一个灯塔,8月又在访华时表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此举让国人们都愤怒不已,保钓运动又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陈毓祥早在七十年代便积极参加保钓运动,1971年还担任香港学联保钓运动中学生组组长,积极参加当年保钓大行动,可以说是个“老保钓”了。 1996年得知日本所作所为后,陈毓祥当即决定组织登岛除去日本灯塔,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遗憾的是,他倒在了距目标仅剩一步之隔的地方。 陈毓祥的死讯震动全球华人,人们都为英雄的离去感到无比悲痛,而此后的保钓运动也愈演愈烈。1996年9月29日,超过五万名香港市民齐聚在维多利亚广场,参加由六大保钓组织举办的集会,追悼为护国家尊严而牺牲的英雄陈毓祥,这也是香港各大政治派别第一次联手维护民族尊严。 10月6日陈毓祥出殡当天,台北县金介寿议员和香港立法局的曾健成议员领导了新一轮保钓行动,他们租用了上千艘渔船出发驶往钓鱼岛。因为船只众多,日本难以完全拦截,最后有数位参与者于10月7日成功登陆钓鱼岛,并一同在岛上同时挥舞五星红旗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旗帜,向世界宣告钓鱼岛的归属。 在往后的保钓运动中,陈毓祥仿佛成了一种精神,保钓者们一想到他便充满了动力,热情地继续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奋斗。 2003年12月26日,“全球华人保钓论坛”在厦门召开,论坛通过的《保钓宣言》中称,陈毓祥先生是中华保钓事业的烈士,未来我们必将完成他未能完成的遗愿和事业。 陈毓祥死在了1996年钓鱼岛旁的那片海域中,但他永远活在了保钓者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心中,他的爱国精神永存世间。 事实证明,公平是相对的,维护正义也需要实力的加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综合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而日本也逐渐发觉自己在控制钓鱼岛时愈发力不从心。2012年,日本发出要购买钓鱼岛的荒谬言论,两国就争夺岛屿主权再起争端。 不过这一次,中国的海军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日本再难占到任何便宜,之后中国也借此机会逐步加强了对钓鱼岛的管控。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维护国家主权,我们不再需要民众用血肉之躯换取民族的尊严,近几年更是以强劲的海上实力告诉日本、告诉世界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及其他对它有企图的国家不可能夺走它。 不知不觉距陈毓祥先生离世已有二十五年,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名字,记得他曾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所有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毓祥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为维护国家尊严牺牲的烈士,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英雄曾做出的贡献,学习烈士不屈无畏的精神,完成他们未能完成的遗志,用行动告诉他们: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