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27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2) 尼采与老庄 【读书笔记】
尼采《孤独》诗意图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文学家 、诗人。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 一、尼采的“利己”与老庄的“贵身” 尼采:人是自然的、生理的存在,是原始的和纯化了的欲望的复合体。“我彻头彻尾的是身体,外此无他”。“精神”“理性”不过是“身体的一种工具”。我们的本能基本上是“利己”的,思想、理性可以通过肉体的欲望和本能等来解释。尼采公开宣布,蔑视肉体的基督教是人类迄今最大的不幸。他(尼采)热爱生命、热爱尘世的人。 老庄:杨朱“贵己”,“轻物重生”,“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继承和发展了杨朱的思想,亦颇多“贵生轻利”之义。不能把这误解为主张禁欲主义,实际上主张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寡欲”正是为了“实其腹”,“强其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句话,还是为了珍摄自己的身体,达到“贵以身为天下”目的。庄子“不材之木”的比喻也是为了“贵己”、“重生”。(p353) 二、尼采的“善于无知”与老庄的“弃圣绝智”。 尼采:生命就是无常,就是变动不居。尼采讲的主体,是自然的主体、本能的主体、欲望的主体、永远变化的主体、多元的主体。基于这种主体观和人生观,尼采批评了语言、知识、真理的局限性。“一切言词的传达都是无耻的方式,言辞使内容变得稀薄而愚蠢,言词抹杀个性,言词化神奇为陈腐。”(原引《悲剧的诞生》)与此相联系,尼采贬斥了知识和真理。生命、生活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和推理基础之上的知识所能确切表达的,真理对于生命、生活而言是靠不住的,是丑的。(p355)有比知识、真理更高者在,而这就是艺术。“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同艺术家相比,科学给生命以限制和降级。”尼采认为,科学、真理的本能是不断追求,但他总有一个极限是他所达不到的,这时只有科学突变为艺术。为了把握人生的真谛,就要像艺术家那样,不要一味沉溺于求知欲的漩涡之中,而要学习着“善于无知”,亦即超出知识,超出真理。 《老子》:看到了知识无止境,知识有使人“不知止”的特点;也比知识更高者在,是“道”,如同尼采的“艺术”。总之,无论尼采的艺术也好,《老子》的“道”也好,这种最高的境界都不是清醒明白、昭昭察察的,而是昏昏的、沌沌的。尼采的“善于无知”和老子的“绝圣弃智”,其目的都是要做高级的愚人,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p358) 三、尼采的“醉境”与老庄的“道”。 尼采的“醉境”:在尼采看来,转瞬即逝、变动无常的世界,既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又是“虚伪的、残酷的、矛盾的、能诱惑人的、无意义的”。所以,尼采竭力客服这种现实,战胜这种现实,这就要求不从道德的观点看现实,而要从艺术的观点看现实,特别需要进入悲剧性的“醉境”,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和价值。P359:单就尼采把世界看成虚伪、残酷、无意义这一方面而言,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就他更进而强调主张通过艺术赋予世界以意义,赋予人生以价值而言,他则是一个对人生和世界抱积极态度的人。因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哲学可以称得上是“强者的悲观主义”。这是一种悲观而不厌世的哲学,因为有艺术才能把厌世转化为充盈的、有意义的生活。“醉境”,是人生的最高肯定状态,是对人生的祝福。 不过,尼采还认为,这种“醉境”只是人的心境是人所赋予的,尼采又把艺术、“醉境”称为“谎言”。“醉境”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盈之感”,让生命兴奋起来。人就是用这样的谎言来战胜(而不是逃避)虚伪、残酷、无意义的现实的。尼采把他所设想的人生最高境界看成是谎言,又同他对旧形而上学的看法分不开,虽然他声称自己是反对旧形而上学的,“醉境”却掺杂欧形而上学的成分。海德格尔把“强力意志”解释为形而上学概念,认为尼采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史最后一个伟大代表,而他自己则是新的开端。(p360) 这样,尼采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就起了转向的作用,使哲学从注意超验世界、主意真理、知识转变为倡导者的生活方式。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学说使人的主体性(尽管他们反对主体概念)又一次得到解放,标志着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人的主体性的第三次解放斗争的开始,表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p362—363) 老庄的“道”和尼采“醉境”的重大区别:1、老庄的“道”,作为万物之所以生存的基本原则,正是尼采等现代西方哲学家所反对旧形而上学的主体范畴;2、尼采否认有统治自然的规律,这与老庄的“道”正好对立。3、老庄的“道”是客观的“理”,而尼采的“醉境”是人所赋予的艺术心境。4、尼采的“醉境”是“强力意志”的表现,而老庄则要人顺应自然之道。两者的相似之处:1、尼采的“醉境”和老庄的“道”,都没有道德意义。2、老庄认为世界万物处在永远变化之中,尼采的“醉境”是为了进入人生的最高肯定状态,其用心是一样的。
四、老庄的“玄览”、“坐忘”与尼采的“远观” 1、老子认为得到的途经不靠认识,靠知识,而是“玄览”。《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玄览:帛书甲本作“蓝”,乙本作“监”。高亨说:“览、蓝均当读为监。监是古鉴字,镜也。老子称人的内心为玄监,因为心是玄妙的形而上镜子。”河上公曰:“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庄子把得“道”的途经叫做“心斋”或“坐忘”。《庄子·人世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译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2、尼采为了战胜无常的现实,主张“远观”事物已达到“醉境”。“远观”,即从事物远离,对事物作远景透视,使事物罩上一层美的薄纱。过于精明,过于察察,陷入琐碎的欲望追求,反而会把人生撕成碎片;我们需要从远驰瞭望万物,俯视自己,这才能超然物外。同“远观”相联系的尼采还有“寂寞”与“独处”的观点。“寂寞”是尼采用诗的语言对人生之无常、现实之残酷、无意义的生动概括;“独处”是达到艺术境界以慰藉寂寞的途经。(p366) 看来,尼采和老庄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道理:挤得太近,彼此倾轧,会使人更疏远,更陌生,还不如“独处”,“心远”,“玄览”万物,倒能使人回到自己的家园。(p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