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冬,市三产业领导小组向外地学习发展经验,我们途经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新浪博客留下了五篇文字,写沈阳故宫和天池的两篇怎么也找不到了,仅存两篇游记、一首打油。出于对厚重人文历史的崇敬和对传奇故事的好奇,我的集安之旅,远远超出了一般旅游的范畴,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研考。 原图片所在新浪网。 跨过鸭绿江 ——集安纪行(上)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
2005年深秋,一路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从通化市行车110公里,于上午十一点多钟,我们来到了神往五十年的鸭绿江边。午间阳光和煦,深绿的江水波光荡漾,缓缓地向西南流淌而去。视野中不见传说中绿鸭,只见码头的泊艇和漂驰的游艇。江边观光的游人,争先恐后在“鸭绿江水利风景区”的石碑前,变换着各种姿式纷份留影。
放眼两岸,风物迥然,感慨万千。北岸的集安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北山上翠绿的松柏和鹅黄的杨桦,点缀着满山遍岭的红叶,令人心旷神怡。而南岸,光秃灰蒙的山坡上,散落着几处白灰色的建筑。几只高大的烟囱冒着灰黑色的烟柱。山脚下,隐约可见几群男女老少在田间扎堆地劳动。人们骑单车的,或扛着工具的,或头顶物什,在江边半山腰的公路上蠕动。也偶尔驰过一几辆卡车。这似乎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的中国农村的再现。司机告诉我们,朝鲜严重缺粮,到了那边,只要旅游车一停下,立马围上一群人,争抢着用药材和邮册求你换粮。
只要不爬上对方堤岸,就不算越国界
鸭绿江为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南麓。全长795公里,流经集安境内162.5公里。鸭绿江两岸青峰耸立,风光旖旎,江水蜿蜒曲折,急流险滩不断。流经集安段更是风光独好,构成了独特的鸭绿江景观。沿江流域分布着多处景点,且都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吃过午饭,我们八人乘上观光快艇,顺流而下,一驰几公里,在宽阔的江面上兜上一个大圈,然后溯流回驰。行进中,艇首翘起高昂的头,艇身上下颠簸,拍打江水,啪啪作响。艇尾扎在江水中,拖划出四道白色长龙。长龙像串串珍珠构成的水链,时起时伏。游艇尽可能地开靠向南前进,以让我们近距离地欣赏异国的风情。导游告诉我们,鸭绿江中有50多个岛屿,上世纪六十年代两国划界时,为体现同志加友谊的关系,和表现老大哥的风度,全部属于了朝鲜。但是,以主航道划界的国际惯例在鸭绿江上是不执行的,只要不爬上对方堤岸,就不算越界。
1950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集安鸭绿江大桥入朝作战
结束艇游,行车8公里,就到了飞架中朝两国鸭绿江大桥。高约26米,宽约14米的国门,庄严雄伟地屹立在大桥北端。门西,是武警战士的哨位房和威风凛凛的持枪站岗武警。门东,是古典式的铁路看守房。当正处,集安国境铁路大桥石碑向我们诉说着大桥的沧桑:“集安国境铁路大桥是中国对朝三大铁路桥之一,桥长五百八十九点二三米,宽五米,高十六米,共二十孔,以第十一桥墩中心接轨线,划为各自维修分界线,其中中方三百二十四点二三米,朝方二百六十五米。此桥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后出于扩大侵略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于一九三七年始建,一九三九年七月三十一日竣工,九月一日通车。一九五零年十月十一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六军、三十八军、四十二军、五十军、六十四军全部或一部及炮五师、炮八师等四十二万志愿军从集安口岸入朝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导游自豪地说,朝鲜战争时,中国本土与朝鲜北部之间有三条铁路相通,分别从丹东、集安、图们过江。美国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运输通道,几乎每天都出动飞机到鸭绿江与图们江上空轰炸。三条通道中,丹东和图们的通道由于地形相对比较平坦,所以大桥与铁路线屡屡被炸断。而集安,由于地处山区,地势复杂,美国飞机不敢低空飞行,只能在高空投掷炸弹,因此很少被毁。
从这里出发到朝鲜满浦仅14公里,是世界上最短的国际列车线。不巧这几天正好闭关。
我们沿着铁路两侧宽不到半米的步桥和两根钢轨间铺着的钢板交替前行,脚下是悠悠的江水。到了大桥中央,一条红线划在铁路上,这就是国界线。朝方的步桥高出我国的约10厘米。铁桥栏杆的隔条,中方横拦朝方竖拦。铁道中间的步行铁板,我方乌黑明亮,而朝方却铁锈斑斑。
这就是鸭绿江大桥,曾让亿万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双腿坚定地骑跨两国,环顾两岸,静立良久。文学作品中跨过鸭绿江而抗美援朝的历史镜头,又翩翩浮现。也不知谁唱起“咳啦啦咳啦啦……”一句,大家纷纷接上,嘹亮的歌声在江面上迎风飘荡:
“咳啦啦咳啦啦! 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中朝人民团结紧,打败了美国兵呀!
……”
走进高句丽 ——集安纪行(下)
晚上住宿集安市。把玩够在旅游点购来的朝鲜邮票,看完当地电视新闻节目,就躺在床上阅读刚买来的关于集安旅游的资料。
集安市在我国东北边疆,吉林省的东南部,长白山南麓,山青水绿,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她南临鸭绿江,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集安市虽然只是通化市属的县级市,规模不大,但是,它却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她作为汉魏高句丽国故都长达425年之久。
汉魏高句丽国故都长达425年之久
高句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公元前37年建立政权,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3年迁都于今天的集安市,公元427又迁都平壤,公元668年为唐朝所灭,共存在705年的时间,传28代王。《资治通鉴》载: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民族不存于世。200多年后的朝鲜半岛的王氏高句丽国,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
高句丽在集安建都425年期间,留下了大量的遗存。
读到这里,我猛然惊喜,儿时在鼓书里听到的薛仁贵征东的故事与这里息息相关。曾熟烂于心的唐太宗梦诗在耳际突然响起:“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洒洒影无综。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徐茂公的解梦也记忆犹新。说来也奇怪,在千军万马中,身着白色战袍、腰挎两只强弓、手舞方天画戟的薛仁贵居然闯入我的梦境。当然,薛仁贵几征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已迁都平壤250多年了。
博物馆、国内城遗址、将军坟和好太王碑
上午八时,我们各自提着清早从农贸市场卖来的鲜活人参,登上了旅游大巴。出于对厚重人文历史的崇敬和对传奇故事的好奇,我的集安之旅,远远超出了一般旅游的范畴,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研考。在仅有的半天时间里,我几次掉队,甚至被导游亮了黄牌,但我无怨无悔。假如没有当时的详察深究,特别是没有当时抢时间买的这几本书,我几乎无法完成今天这篇文章。高句丽古迹很多,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地游览了博物馆、国内城遗址、将军坟和好太王碑。
从宾馆出发仅几分钟,就来到高句丽古都城即国内城遗址。史载:国内城略呈方形,方向为155度,东墙长 514 米 ,西墙长 699 米,南墙长 749 米,北墙长 779 米。周长 2741 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下部砌成阶梯形,逐层内收,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四角设有角楼,以提高防御能力。由于年代久远 , 几经维修 , 部分城墙已失去本来面貌。现存城垣宽7~10米 , 最高处 3~4 米。残余城墙以三种明显不同的痕迹向我们诉说其沧桑。修琢工整的长方形或方形石材,相近适中,垒筑严谨,横行平直,缝隙均匀,石面略向外凸出,直观整齐,这就是高句丽时期保留下来的墙段;石条大体上呈方形和长方形,规格不同,虽经修琢,横行排列不平齐,缝隙中有小石块填,较前一种欠整齐规则,这显然是后世维修的部分;自然石块垒砌,未经修凿,石块极不规则,横竖无行列可言,这是1947年所修,并大多大多毁于战火。
导游说,三国时期,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在集安城北与国内城相距 2.5 公里的高山上修筑都城,称丸都山城。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作罢,跟着旅游车来到了集安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集安市城北迎宾路88号,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博物馆分西厅、东厅和正厅。分8个单元展出文物353件。西厅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高句丽建国前后的劳动工具、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石器、玉器、金器、鎏金器、铜器、铁器、陶器等。东厅展出高句丽时期的各种墓葬及在石砌墓壁上绘制的白底壁画。正厅展出了整幅好太王碑文拓片,一至四面均完整清晰。还展出好太王碑不同时期的照片、拓本照片以及中外研究成果。
又走四公里。龙山脚下,一座建筑恢宏、金字塔式的古墓,西靠禹山,东南是鸭绿江,前面是开阔的坡地。导游说这就是将军坟。在高句丽705年的生命中历经了28代王有18座王陵分布在集安洞沟古墓群中,将军坟就是二十代王即长寿王的陵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的将军坟,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用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高约12米米,底部近正方,边长足有30米米,七级阶梯到顶,由22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墓室长宽高各5米多,室底顺置一大一小两座石棺床。
古墓共用石条1100多块,东西南北四面,每面由重10余吨的3块共12块巨石倚护,盖顶为一块重约50余吨花岗岩石板。这些巨大的石条,都是从22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试想,在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的一千五百多年前,高句丽人民发挥聪明智慧,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去,不知付出了多大艰辛!
从将军坟放眼望去,前面五百米处有一高亭,依稀可见亭内有一矗立的石碑。我们来到亭前,石碑文告诉我们,这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即“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亦称广开土王碑 , 或广开土王陵碑,简称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用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高 6米多,幅面宽2米左右,四面环刻44 行汉字碑文,每行 41 字,共 1775 个字,字10 厘米见方,多为隶书,少为篆楷。
从碑文中得知,好太王是高句丽功勋卓著的国王,他在位 22 年,为讨伐百济和倭,救援新罗而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扰新罗、百济 , 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得百济 64 座城,1400 多个村子。石碑还铭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烟户和当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欣赏完太王碑文,身不由己地跟着返回通化。大量的古迹特别是古墓中的壁画,为我再次出征考察留下理由。
初游哈尔滨 2005年10月25日
惜别大上海,午夜飞星城。 倦宿果戈尔,汽车通宵鸣。 广告漫行道,早市躁眠人。 弄拙莫斯科,慕游斯大林。 拍案中央街,惊奇草皮城! 萧瑟太阳岛,风雨戏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