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8-28 09:36 编辑
割舍不了的乡情
讲述人 徐宗林
我叫徐宗林,是澧县车溪乡牌楼村党支部书记。 在担任支部书记之前,我携妻子在贵州做化妆品生意,当时年收人就有七八万,好歹也算个小老板,小日子过得轻松自在。2004 年底,由于村级班子陷人困境,村里举行海选,居然高票选出身在外地的我来收拾这个局面。我曾在村里工作过,深知基层工作的艰难,我妻子也是一百个不愿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干吗回去趟那浑水呢?我非常犹豫,可我是一名党员,乡亲们的深情与期盼深深牵动着我的心,没容老支书多费口舌,我毅然决然地坐上了返乡的列车。
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这是我回村后的第一感觉。要想富,先修路。可修路需要的不是一点点钱,别看牌楼村的村民都还比较富裕,那是他们在外做生意、搞建筑挣的,村里根本没有什么支柱产业,传统的水稻种植只能解决温饱,挣不了大钱。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先把路修好,只有把路修好了才能踏上发展的快车道,村支“两委”决定筹资修路。我们用电话、短信、书函等方式把村级发展规划逐一一告知在外的家乡人,得到了不少回应,给了我不少鼓励。特别是援朝老兵黄继阳先生从北京回信说:我老了,为家乡的建设出不了力,就出点钱吧,有你们这群敢于担当的年轻人,我放心。我们用黄老捐赠的四万块钱,完成了600米村道的硬化,速度、造价和质量都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 2007年筹资修建通村公路时,为节省费用,我只身远赴云贵川粵,向家乡在外工作创业的大小老板们“求援”,整整一个月, 走了几十个县市上百个乡镇,当我找到妻子那里筹钱时,迎来的不是夫妻小聚的喜悦,而是一阵劈头盖脸的数落,妻子对我的怨恨无以复加,不过,她还是拿出3000元交给我,说:“我也是牌楼人,你纵有千万不是,牌楼的路我是要走的,修路的钱我还是要出的。”从贵阳转道广州时,有个老乡见我奔波得那么辛苦,给我买了张飞机票,并要开车送我去机场。我推辞不过,说机票我拿了,送行就免了,你也忙。辞别老乡后,我悄悄在代办点退了机票,直奔火车站,买了张硬座票。我想能省几百是几百。这一趟上万公里的行程,筹来了几十万元,却只花了2700元车费,我瘦了十多斤,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跑过来的。村民主监事会审核账目时,发现了“问题”,问我怎么只有车票,没一张住宿和餐饮的票?难道一个月都没吃没住吗?我说吃饭住宿能省就省,亲戚朋友能蹭就蹭了。有人提议每天给我补20元,说你的花销肯定不止600元,就意思一下。被我婉言谢绝了。
这些年,牌楼的面貌在一点点改变:我们筹资13万元新修了180 平方米的村部,筹资28万元新建起280平方米的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村年人均纯收人由我上任时的2300元增加到了9000元。 经济上脱了贫,文化建设成了牌楼新的工作重点。2008 年,我们开展“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二十四孝”传统文化,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大家观看学习。 2009年,村里开展了十佳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当年我们表彰了10名“十佳经济带头人”、10名“十佳道德模范”;2014年“五一” 前夕,又表彰了两个“五好家庭”、两个“好媳妇”、一个“好公公”等,这些都是团结邻居、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评选和表彰活动,有力地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激发了其他村民向先进模范学习的动力。
作为支部书记,我知道,要用心待人,用情感化人。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挣钱,我就在家里替他们当孝子,照顾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一个也没落下。2008年,一组有个老太太过世时,身边没亲人,我一边张罗丧事一边通知其孙子,当她的后人赶回来见到丧事办得井井有条,老太太走得并不寂寞,感动得下了跪。事后他主动为村里捐款3000元。2013 年10月,当牌楼村确定为常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后,我到贵阳市召集10多个牌楼籍老板征求意见。有个老板在我包里放了一个红包,当时我没有回绝,知道他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在家,而他们三兄弟又各自在外打拼。回家后,我把钱给他母亲,说是大儿子给的零花钱。他母亲在村上逢人便说儿子孝顺,其他两个儿子知道后也孝敬母亲。本来是一件不起眼的事,却融合了一个家庭,引领了地方孝行风情。 今天的牌楼,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然而,我妻子一个人在外打拼越来越艰难了。她多次恳求我跟她一起去拼搏, 却一次次被拒,几近失望,都懒得理我了,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不打一个电话。借这个机会,对远在贵州的她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老婆,你辛苦了,请你谅解,我实在割舍不下这浓浓的乡情。
点评:徐宗林的优秀品质可以罗列很多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舍得下小家,带得起大家。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这和当年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舍下小家、带领大家浴血奋战,是-脉相承的。这是共产党人的“胎记”。
选自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主编的《常德故事 百姓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