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2-8-30 09:34 编辑
《道德经》新解之四十四(连载)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等人士听到了道的理念,会努力亲身实践;中等人士听了道的道念,时而会亲身实践,时而也就忘记了;下等人士听到道的理念,会大声嘲笑。如果他不嘲笑,也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代建立修道理论的时候就讲:明白道的人,却让人感到似乎他很愚昧;修道了,却让人感到退步了;平坦的人的生活道路似乎出现了坎坷;上等的合于道的行为似乎就象没有尽头的山谷;洁白的似乎出现了污垢;宽广的合于道的方法似乎出现了不足;建立修道的方法使人似乎很懒惰;纯真、朴素的本质似乎变得混浊;方的东西,很大很大,大得摸不到边际;越是大的器皿,做成得越晚;很大很大的声音中,是体现不到小的嘈杂之音的;很大很大的形象,看不到边际,也就看不到它的具体样子;道是隐含在万物之中的,不能以具体的事物冠以道的名称。但是也只有道,才会给予你,并且可以使你成功。 【新解】 本节文字是《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本章主要阐述了修道者的有层次之分,把修道者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后可以坚定不移地修道;中士时修时不修,不能持之以恒;下士就无法修道了。按照此种情况讲,世间上的事物,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认识事物以及对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同。对于道,不可能所有的人认同,不认同这是正常的,全部认同则是不可能的。所以修道者各自不同,因果也就各不相同,同时就出现了因材施教之分。 本章还阐述了修道人的状态,修道后与世人的不同之处,并鼓励修道人安心修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修道者必须保持“不争、无欲、无为”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持之以恒就可以修道成功,也就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