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11|回复: 3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6):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与陶渊明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7 16: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47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6)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与陶渊明的诗
读书笔记

163704c195cykc6kq3q388.jpg
陶渊明,一个真正的回归自我的诗人

    第二十六章书有三节,前两节分析介绍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最后一节是说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歌中最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诗意的只有陶渊明。
    一、海德格尔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认识:
    1、西方哲学史上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
    (1)在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包括赫拉克利特主体客体两者还是浑然一体的。
    (2)二者区分的决定性的开展,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这种主客二分和追求抽象本质为目的思想模式在柏拉图那里还只是开始,至近代哲学的开创人笛卡尔则有了确定的形式。(p409)
    2、海德格尔警告:不能用通常的图式理解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命题。在这个问题上,巴门尼德和他的反对者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年,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基本含义就是聚集和联结,这样也就有了存在的意思。
    (1)存在在赫拉克利特哪里,是相互斗争和不停息的东西集合和联结,存在是“生成”、“形成”、“显示”,是一种弥漫的能力,即Phisis,于是存在或Phisis与Logos同一。
    (2)平常所说的巴门尼德的“思”,按照海德格尔之意,并不是指人的属性或人的能力,而是指人的出现过程,这样,平常译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这个命题,实际上不是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或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而是说存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显现出来,“在人的出现与存在之间相互结合”。
    3、思维与存在的分离始于柏拉图。
    (1)柏拉图把存在不作为Phisis来理解,而把它理解为理念。
    (2)“理念论”使人们只去研究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只去研究死板的范畴,而不去研究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生生的存在本身,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目的。
    (3)笛卡尔主张有一个独立的思维主体,主客各自独立,互不依赖,主体面临外在的事物——客体,主体站在它们意外对它们进行认识。
    4、海德格尔反对主客二分的旧传统,要求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所谓人的出现与存在交织在一体的基本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加以发挥与发展。
    (1)存在就是显示、表现,而存在的显示、表现就在于人。“此在”(人)是“存在显露自己的场所”。
    (2)“此在”这种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的三点不同之处:其一,“在存在者状态上”,“此在”优于其他存在者,“此在”的存在为“生存”,其他存在者表达的是该物的本质;其二,在“存在论上”,“此在”优于其他存在者,“此在”能领悟自身,并且对其它存在者进行追问;其三,科学探讨的是“非此在式的存在者”,但都要以探讨“此在”的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这种存在论称为“基础存在论”。
    5、“基础存在论”,就是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下简称海),他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简称旧)的区别:
    (1)(旧)抬高超感性的抽象的抽象本质世界或理念世界,此世界占据最高位;    (海)讲的是存在的显现,他贬低甚至否定抽象的本质世界而强调存在着的世界;
    (2)(旧)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想基础之上,(海)主张人与世界合一,世界以“此在” (人)为展露自己的场所,世界以世界通过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
    (3)(旧)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本质”,(海)主张用非理性的直观以把握存在;
    (4)(旧)从分析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开始,(海)首先从分析人的生存开始,人的学问是一切科学的基础。(p411)
    二、“此在”如何生存?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最基本、最原初的生存状态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用一句中国话说就是“人生在世”。
    1、人和世界浑然一体。世界是“此在”的世界,无“此在”则世界无意义,“此在”意味着存在的觉醒;“此在”是世界的此在,无世界则“此在”无以生存,“此在生存者就是他的世界”。
    2、“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内容,除了和其他事物即“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关系以外,还可以发现现实性以外的可能性——存在以外的非存在,即无。
    3、“为什么有现实存在物而没有无?”这个问题之所以头等重要的原因:
    (1)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最广泛;
    (2)因为它是一个最深刻的问题;
    (3)它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p413)
    4、科学、知识是讲有的学问,哲学、形而上学是讲“无”的学问。
    5、“无既不是一个对象,也不完全是任何一个现实存在。无既不自己独立存在,也不在现实之外出现,它似乎粘附着现实存在物。”海德格尔把我们对这种不否弃、不消除、不脱离现实存在物的超出叫做“超越”。“形而上学乃是对超出现实存在物的超出或超过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为了回到它们本身并把它们作为整体来把握。”
    6、形而上学既是讲“无”的学问,也是讲“此在”的学问,这两点显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7、人究竟在什么时候遇到无?
    (1) 早期,海德格尔认为,当人面临死亡,发生一种“畏”的情绪时就能有这种体会。“在万物失落之际,唯一存留和投向我们的就是这个‘在万物身上无立足之地’。这就是说,畏启示着无。”海德格尔讲“此在”的哲学,讲“无”的哲学,也可以归结为返归“本真”和达到自由的哲学。“没有无的原始启示,就没有我性和自由。”(p417)
    (2) 后期,海德格尔已不再强调用对死的领会达到“无”和“本真状态”的途径,而着重讲诗意的途径。科学讲的是一些可以重复出现的事物,是讲的都似乎是第一次从无中跳出来的,是非凡的。诗不为现实存在物所局限,是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诗显示存在的真意。
    三、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中较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的似乎只有陶诗。
    1、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一世异朝市”,“人生似幻化”,是指海德格尔所谓“现实存在物”或平常说的万物,一旦超出所有这些现实存在物,超出市朝变迁、无常的人生,有如面临死神的情境,则我们所遇到的便是无,即陶诗所谓“终当归空无”。(p418—419)
    2、陶诗多处讲“死”,,如《归去来辞》、《形影神》、《杂诗》、《饮酒》、《挽歌诗》等。海德格尔把死神降临时面对“无”的基本情绪叫做“畏”。“畏”敢于面对“无”,是一种“超然”的精神。陶渊明诗句中对待“死”的态度正是以诗的形式体现了这种不贪生、不怕死、不拘束“寓形宇内”之具体事物和敢于直面“无”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认为我们达到“超然”或海德格尔所谓“超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物”的途径是“心远”。何谓“心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用诗意的“心远”来统率对死的领悟。
    3、陶渊明意识到人有“醉”“醒”两类,“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类似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希望摆脱“非本真状态”或“一般人”的纠缠,同陶渊明贬斥“醒者”的精神是一致的,两者都是“超然”哲学。
    4、海德格尔区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和他要求人不断从“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超越”的思想,同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之一的思想更为接近,也可以说,在《归田园居》第一首中有直接吟诵。(p422)
    总之,陶渊明诗中的哲理和海德格尔的思想都可归结为“超然”哲学,其核心都在一个“无”字,意识不到“无”,就谈不上“超出日常事物”。这种讲“超然”、讲“无”的哲学在中国道家中早已有之,陶诗不过是道家哲学的诗化,但这种哲学在西方传统中却是没有的。(p423)

1e8f4cc6ad7257b78e71f79d81864d21.jpeg
巴门尼德 ,一位诞生在爱利亚的古希腊哲学家,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
编成于2022年9月7日16: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7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09: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09:16: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mmexportdfbeea38c280bd133540ec8b4464179c_1663031766482.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21:18 , Processed in 0.0365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