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68|回复: 14

4个例子足以证明:毛译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3 09:5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支埃 于 2022-9-13 19:06 编辑

本文最后由杨支埃2022.09.13.09.46编辑

                      4个例子足以证明:
         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

mmexportb06999ae181a23cd1ac86c7570965f3a_1663031893762.jpeg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英气逼人目光如炬,遵义会议选择了毛泽东,他虽然还不是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人,但他已经被选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取代博古成为党的总书记。

这时,张闻天出于对毛泽东领导能力和个人品质的极大信赖,提议由毛泽东担任党的总书记,但这个提议被毛泽东劝阻了,这里我们不得不为毛泽东的远见卓识而感叹!

毛泽东为什么劝阻了张闻天的这个提议?他看问题的确看得深邃——

一方面,遵义会议前这个位置是博古的,遵义会议后改由张闻天接替博古,但如果张闻天还没有担任这个职位又迅速转到了毛泽东手里,会让很多人觉得“遵义会议有点夺权”的味道,很多人会对此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容易导致队伍产生新的人心浮动,自然也就会削弱红军集中力量对付敌人的主要意图。

另一方面,后来在同搞分裂的张国焘的斗争中,毛泽东如果接受张闻天的提议出任党的总书记一职,很有可能成为张国焘要对付的唯一目标,张国焘为了对付毛泽东而会拉拢其他领导人,这么一来,要同搞分裂的张国焘的斗争中,难度将会增大好几倍。

在这件事情上,除了毛泽东,谁都没有他的这种远见卓识,这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一个例子。

mmexportd9faabd9b52dbae47c18b7aac525f17d_1663031915454.jpeg
土城战役(油画)

对毛泽东本人来说,遵义会议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事变得更加沉着、练达,思想变得更加缜密、周到,尤其是变得锋芒内敛、更善于团结人了。

毕竟,经过这么多次的打击、挫折的磨砺,毛泽东的确变得更加成熟了,这为他胜任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带领大家“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遵义会议后,追红军追丢了的蒋介石也回过神来,重新调集了40万重兵展开了新的一轮围追堵截。

表面上看,蒋介石的40万重兵围追堵截的确挺可怕的,但在毛泽东看来,这种形势并没有比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更为严峻,因为他觉得蒋介石的这种包围圈是经看不经打的,这都是蒋介石把各路军队东拼西凑搞起来的包围圈,没有什么可怕的。

对毛泽东来说,他唯一的劣势就是,红军队伍太疲惫了,因此而处于被动之中,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怎样把红军的被动化为主动。

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重掌军权,新的起点的第一战“土城之战”并没有让大家看到毛泽东的“用兵如神”,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向土城行进的途中,毛泽东认为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正可以把追来而孤军深入的川军在此予以围歼,但奇怪的是,一番激战下来,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原来,敌人并不是情报所说的6000多人,而是有10000多人,而且敌人还有后续增援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很明显,此时的战局对红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毛泽东再次展现了他在紧急情况下的远见卓识,他当机立断带领队伍迅速撤出战斗,一渡赤水河西进。

这是毛泽东了不起的地方,发现此路不通就赶紧换一条路,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固执地硬拼,毛泽东打仗从来就坚持一个原则——不能吃亏,吃亏的仗坚决不打。

这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二个例子。

mmexport16ca839b15923f3fbd669bde3aeb1965_1663031990271.jpeg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一次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是下了血本的,他雇了川军部署在长江南岸,

以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要避实就虚、摆脱川军,接着向西进入云南。

只有30000多人且又是疲惫之师的红军,怎样才能从敌人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活下来?

毛泽东的办法就是一个——在打中走、在走中打,中国地方这么大,此处走不成就换个地方走,只要不停地走,总能在走的过程中找到敌人的致命弱点和薄弱环节,只要抓住机会就狠狠地咬敌人一口,毛泽东就是用这种办法让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为什么此前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期间红军会接连惨败,几乎濒临绝境?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毛泽东的这种对付敌人的办法,没有毛泽东的远见卓识,这就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三个例子。

接下来,为了向西,毛泽东就带着大家先回东边,二渡赤水、攻占遵义城。

在毛泽东带领大家“四渡赤水”的这段经历中,邓小平的体会最深刻,他后来说长征时期的体会就是三个字——跟着走!

这三个字饱含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的真实内心,只要跟着毛泽东走就不会错!二渡赤水时红军瞅准机会咬了敌人一口——俘敌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毛泽东当初在根据地指挥反“围剿”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敌人向东合围时,毛泽东又带着大家向西走了。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几乎所有人都赞同攻打打鼓新场,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因为毛泽东说,现在还不是占便宜的时候,一旦上当就会给红军带来灭顶之灾,我们必须要经得起诱惑。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假如真的去攻打打鼓新场,很可能真的就让红军掉进敌人的包围圈而陷于灭顶之灾了,这就是毛泽东拥有别人没有的远见卓识的第四个例子。

毛泽东反对攻打打鼓新场还带来一个结果,成立了以周恩来为团长、包括毛泽东和王稼祥在内的新三人团指挥作战。

接下来,蒋介石搞不明白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到底要往哪里去,只好分兵四面防堵,为了调动敌人西移,毛泽东带领红军三渡赤水西进,并派出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主力却隐蔽集结。

蒋介石调兵大举向西追击红军,毛泽东却又带着红军四渡赤水,返回贵州。

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十几倍于红军的重兵,带着没有任何根据地且濒临绝境的红军“四渡赤水”,冲破了蒋介石花血本编织的大网,跳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让红军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0: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学習点赞!
mmexportd8be067a13e42fe9cef074be5dee4c16_1663035140033.jpeg
mmexportd0923e5a8e29fe5aa1ffb18b701a9335_1663034850001.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英气逼人目光如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0: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适合的国家领导人,其他的不能相提并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用兵如神,灵活机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1: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十几倍于红军的重兵,带着没有任何根据地且濒临绝境的红军“四渡赤水”,冲破了蒋介石花血本编织的大网,跳出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圈,让红军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1: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渡赤水出奇兵,世界大军事家都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3 15:3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秘书长老师的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1:44 , Processed in 0.0376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