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74|回复: 2

岁月留痕(1)·祖母画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8 17: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8 17:49 编辑

岁月留痕(1)
祖母画像
    引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单位有相机,再就是个人有了相机,从上交卷的相机发展到数字相机,我慢慢地养成保存相片的习惯。保存形式也从编入相册到存放优盘。我收集的照片,拍摄的时间并不早,因为早年“奔生活”,没有那份闲情逸致,特别是1984年妻到常德,几乎就是两手空空的,仅有的一两本相册也不知丢失到哪里了,所以我的退伍证都没保存下来。一些早年的照片都是后来陆陆续续从朋友手里转过来的。不过,随着年岁大了,加之现在手机都成了相机,照片海量般涌现,存下来的照片也不少了。9月13日,我把当天整理的几张老照片写了说明,以《岁月留痕》为题,发微信,自己很满意。受启发,我不如长期以这个做题目,陆陆续续贴出自己的照片,日积月累,将会成为我人生的一本大书!

祖母(永志绘).jpg
祖母刘英姑老人   永志绘


    祖母刘英姑的画像。祖母生于光绪十一年乙酉岁十月初十(1885年11月16日)子时,逝于甲辰岁三月十七日(1964年4月28日)。
    说是画像,不是以人为模特画的那种,而是根据祖母的照片画的。祖母约于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具体时间不记得了),到六合大队万超宏开的照相馆里照相。对这件事我很有印象,因为是我陪着祖母去拍摄的。大兴人民公社时,一夜之间六家渡码头突然热闹起来了,附近几个大队(村)的艺人木匠、铁匠、裁缝等都集中起来了,还办了一个窑厂,烧饭钵子,提供食堂用,一时间大堤两边建起了不少茅草房,宛如街市。最有印象的是和我一起在西李家完小读书的陈果发同学,他的家住在梅家洲的,突然随父母搬到六家渡码头上来了,早上我经过六家渡,邀他上学。万超宏是万墨林的大儿子,好像是在县里哪个单位做事(听说最后是在县乡镇企业局退休),他响应号召,回大队办了一个照相馆。他主动提出要给我的祖母免费照相,那年祖母73岁,在当时算长寿的,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祖母三寸金莲,走路不方便,拄拐杖了。邀请照相,是姑父彭斯炎转告我父母的。照相馆不在大堤上,距离现在的村部很近,离我姑父家却不远。我第一次看照相,很稀奇,涨了见识。

祖母画像(佚名).jpg
刘英姑老人遗像    佚名绘


    祖母照片洗印出来后一直由我保管,很珍贵。读初中,是我做梦的时代,大概是看见表兄彭逢淼画画,我想过长大了要当画家。画国画不费钱,有毛笔和墨就行。我试着画过。不知是从哪本书受启发,用九宫格法画像,打格子画祖母的像,成了我的业余功课。我画过不少张,居然保留下来一张,画像下面题字,是我的笔迹,应该是在祖母去世以后。第二张画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请地方上的画家画的。父亲担心照片损坏越来越厉害,不易传世,花钱请人画像。当然,有父亲对我的画像不满意的地方,我不知道有碳素笔,使用铅笔画的。当年三岔河街上有一个哑巴画像很有名气,是不是请他画的,不得而知了。不需要请他到家里来画,只要把照片送去就行。后来,祖母的照片真不知到哪里去了,只就剩下两张画像。一张挂在父母住的家里,先是在来家茅屋里,后来被接到四弟家里,挂在四弟国作的客厅里;一张挂在二弟国民家里。九十年代,我接过国民家里的画像,巧的很,正是我的“作品”。两张画像,当然佚名画家的艺术性高,但衣服有加工的痕迹,在这一点上我的应该更“逼真”些!


172953blpgg2ppgrg88ggg.jpg
2005年春节,笔者率后辈在祖父母墓前扫墓

    无论如何,像我祖母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农村老太太有描摹照片的画像传世,应该感谢万超宏,感谢三岔河街上那位不知道名和姓的画家;我也很庆幸,我的家人,也许还包括我的后辈,知道我还曾画过画,有作品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8 2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9 15: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母是1966年死的,只有一点模糊印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2:10 , Processed in 0.0340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