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昌治 于 2022-9-21 14:20 编辑
水,藏于山,形成泉眼溪流,汇成江河湖泊,福泽大地苍生,从来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想到,水,还要回到高山去? 笔者几年前第一次到湘西北石门县的黄莲棚村去,有感于它“一岭独延,三面临峡”,曾写了一篇《山脊岭上的村庄黄莲棚》发在“老泥沙”公众号里。因为它出产丰富,风光迷人,生态原始,笔者把它说得是特别的好。哪承想,这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时候,久旱无雨,黄莲棚村缺水了,缺到煮饭、烧茶的水都没有了! 人可几日断粮,不可一日无水。历史上,黄莲棚村的人们曾排着队从悬崖下泉眼取水,老支书王红国告诉我们,当时全村就那一个取水的地方,叫万人井芋头坑,可那是好久以前的年代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城市发展了,也没有落下农村。黄莲棚村先后修筑了十多个蓄水池,铺管道,引水到户,总算解决了祖祖辈辈背水、挑水吃的问题。在正常年景下,黄莲棚村是不缺水的。可今年的大旱,不是一个黄莲棚,那缺水的面太广了!有的山区,人户居住的位置低,田地里缺水了,但吃的水还是有。可黄莲棚村,人户是分布在山脊岭上的,它生来就是一个吃天水的地方,天上长时间的不下雨,黄莲棚村必然缺水。现在的黄莲棚村,还住着这样两户人家,各在一个山头,面对面,相距很近,说话好听,但从这家到那家,得绕上半天。振兴乡村,移民搬迁,生活、交通环境特别差的都改善了。但总不能山上的人都往山下搬,中国究竟是一个七成为山的国家。 好在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他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他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社会制度那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可比喻的。历史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社会,“灾荒必逃难,为的一口饭”。新中国,“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难道还会出现渴死人的现象? 农村干旱了怎么办?党发号召,全民抗旱。山区无水吃了怎么办,党施温暖,送水上山。哪怕你山高,哪怕你路险,共产党从来不畏艰难险阻。党的扶贫工作队,振兴乡村工作队在那儿盯着嘞,难道还渴死人不成? 水来啦!政府送水的车来了!渴望水的人们,再缺水,不缺激动的泪水。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有的村民说不出那么多的感谢,就一句话打总,感谢国家!
[
] 送水现场
黄莲棚村,平均海拨一千多米。一辆装有十吨水的车辆,每天从山下的江坪村一泉眼抽水送上黄莲棚,然后分送到车能到达的农户和便于分散户取水的蓄水池,每天竟只能送一趟,到笔者采风的9月14号止已连续送了十多天。与此同时,扶贫单位县交警大队还送来了300桶桶装水,县政协、县工商联在县级联系点村的领导县政协副主席彭建武的带领下还送来了1万元的援助慰问金和50桶桶装水。笔者有心看了一下,这还是城里都还没有普及用的高端饮用水——“壶瓶山泉”低钠山泉水。
] 给村民 送的桶装饮用水
黄莲棚村,出产优质的烤烟,出产环保的高山蔬菜,家家户户都喂有以草、玉米为食的土猪、土鸡,城里人不能没有这样一类的村庄存在。黄莲棚村的人们,生活在缺水的时刻,没有因为缺水而影响生产。烘烤烤烟的烤房在日夜不停的加工;山里收回的玉米,正忙着脱叶摊晒;返季的高山青椒,正在采摘待运;就连路边的杂草也在打药水清除,一切还是那么井然有序。这样的农村,国家大家庭的一份子,党和政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水从山中流出,滋润了神州大地,当山里缺水的时候,也会义不容辞的送还给山里的人们!县交警大队驻点村的干部鲁礼安同志告诉我们:“黄莲棚村的村民们好样的!久旱缺水不缺志,今年大旱,明年更要大干,一年要比一年好”!黄莲棚村六组种辣椒的村民张孔阳告诉我们:“今年种辣椒2亩3分地,目前止已收入1.6万元,还可摘两铺(采两次),到结束可搞到2万多元。要不是天干,已卖出的就会有2万多元了,明年计划扩种到10亩,创辣椒收入10万元”。这真是扶贫只要“付真心、用真情、出真力,振兴乡村必然大有希望”! 村民没因缺水影响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