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5|回复: 14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 他们曾和主席亲密无间,后来却分道扬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5 17:3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支埃 于 2022-9-26 10:47 编辑

本文最后由杨支埃2022.09.25.17.29编辑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
他们曾和主席亲密无间,后来却分道扬镳

mmexport1e00fcc18689024c3455a3d51075593a_1664095145520.jpeg

        回望中国近百年历史,2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称作是“毛泽东时代”。

在这个时代潮流中,无数先贤前辈、革命战士从中涌现,可细细感受下来,似乎每次重大转折中,都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毛泽东。

他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拓出了一条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现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路线和方针,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胜利。

然而在毛泽东璀璨的一生中,于无声处也有遗憾之事,例如蔡和森的牺牲,还有原本志同道合却最终分道扬镳的那些人。

mmexport0a29335505d736bca1eb39016ca20646_1664095156323.png

萧子升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相识是在湘乡县东山学校。

这所学校作为科举制被废除后的新式校园,所教内容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自然科学、英文、音乐等课程。

东山学校的环境很好,校园宽敞,四周垒墙高筑,河水环绕,拱桥四通八达。学校背后便是东台山风景区,这里也是毛泽东和萧子升常去的地方。

当时能上得起新式学校的,大多都是富家公子哥,所以每当身穿农家旧裤挂,操着一口外县山村口音的毛泽东出现,必然都会引起那些纨绔子弟的嘲笑和冷眼。

但毛泽东对此并不在乎,他全然将身心埋入书籍之中,疯狂地汲取中外历史、地理等平日中看不到的知识,而像《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更是每期都不肯放过。

毛泽东的文章出众,深得老师赞赏。每当其中爆出新理论、新想法、新金句时,不少同学都会寻词探讨,其中就有萧子升。

mmexport435235ad47b7c90b499a8485fde21880_1664095167801.png

萧子升与毛泽东在东山学校同窗就读不过半年时间,但因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故每逢闲暇之余,探讨文学、批判社会、畅想未来,无所不谈。

1911年,从东山学校毕业后,两人先后到了长沙。萧子升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则是在湘乡驻省中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于1913年也考入了该校。

在这段时间,二人思想交流频繁,每当毛泽东对一件事物有了新看法后,都会告知萧子升。而萧子升也会将自己借到的进步刊文,送于毛泽东,共同进步。

萧子升比毛泽东先入学,所以书信之中,毛泽东总是称其为子升学长,之后更是直接以兄弟相称。

1917年夏季,毛泽东还应萧子升之邀,为其笔记《一切入一》写序。其中第一句以《庄子》开篇,表明了毛泽东对学识探索的态度:

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途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

mmexportcc6da5a673e3dcddaab888b9183a84e2_1664095181652.jpeg
毛泽东为《一切入一》所写的序言丨图源:中央档案馆

与萧子升的交往中,最使人难忘的,是1917年的暑假。

那时二人徒步游行五县,用两脚丈量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地,也用真实的感受,对各地民生有了了解。

在这为期一个月的“游学”生活中,他们走访了学士名流、农民、小工小贩、商人、和尚、地方官吏等社会各阶层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了解到了各方民情、乡俗之间的不同,对社会政治、历史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趣的是萧子升每逢向人问路,都会先用眼神瞅瞅毛泽东,见其装作看不见后,再上下打点行装,干咳两声,然后开腔。

萧子升身上有一种文人或是知识分子的架势,这种架势使其和底层社会有了隔阂,不接地气,更不像毛泽东一样,与农民和穷人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二人游历之时,萧子升只愿意写对联,至于送对联的差事,往往落在毛泽东身上,而从这点,便也能看出一二。

mmexport8c6827b4b1c66af3904047b097debd73_1664095194545.png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毛、萧交往之中所谈论的问题,大都围绕于“自我修养之道,中国改造问题和学习与最近新闻之研究”。至于之后所成立的新民学会,最初也是由二人提出。

萧子升曾回忆其中往事:“1914年间,在不分昼夜的讨论中,萧与毛计划创办新民学会——新型的人民学习团体。”

而对于其中的各项规定,毛泽东也曾说过“弟皆赞成”之类的话,并认为其中“根本计划”之说“尤有卓见”,是“最为要紧”的。

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二人无论是对治学、理想还是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志愿。

但等到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之后,二人在革命理念和追求的道路上,便有了分歧。在1920年8月萧子升给毛泽东的信中,此想法更是流露无疑。

他主张“温和革命”,认为改革社会应从教育入手,在思想上幻想着一个“人人读书,人人劳动”,不要纪律,不要政府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但这种主义脱离了当时的中国国情,脱离了社会需求,更脱离了实际。

mmexport77f63d0742ac767ab6253ae80596a877_1664095215466.png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当毛泽东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时,萧子升却仍旧停滞于此种观念上,而且越来越落后,甚至有转向反动势力的趋势。

1921年夏,由于二人理念上的分歧,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对萧子升执迷不悟的想法痛心疾首,更是开诚布公地说道:“你是跟我们走,还是要当一辈子绅士?”

而在这句话之后,二人也就分道扬镳。

萧子升按照自己的想法愈行愈远,慢慢与毛泽东断绝了来往,最终流落欧美,去世于乌拉圭。

在萧子升在世时,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劝其回国工作,重叙旧情,但萧子升每次都是断然回绝。

如今再看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毛泽东选择了共产主义,倒不如说是共产主义选择了毛泽东。

mmexport6dec6f57b46677997378d1dfbc3c90fa_1664095227727.png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张国焘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的资历可谓是有足够分量。

中共一大召开时,在“南陈北李”均未到场的情况下,张国焘主持了会议,而此时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地方代表。

张国焘在上面主持发言,毛泽东在下面记笔记,而更为关键的是,张国焘比毛泽东还小了5岁。

青年才俊,前程远大,在当时这个会场中,大家都认为说的是张国焘。

可回看历史之后,那个坐在下面时而眉头紧皱,时而握笔思考的毛泽东,显然才是这八个字的正确人选。

mmexport8d01c1b929337279b8704185ade1eeb7_1664095250541.jpeg
张国焘

说起张国焘和毛泽东,二人相识甚早,其经历、家庭条件和思想理念之间,二人既有相同之处又颇有不同。

张国焘字特立,江西吉水县人,出生于地主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为翰林并曾任知府,父亲是孝廉。

虽然张国焘家底丰厚,但他身上却没有纨绔之风,反而对新思想潮流多有向往,并极其厌恶自家的传统封建理念。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国焘最初的信仰和原则的执着开始有了动摇,反而将生存和自己的权利放到了首位。

关于二人的相遇,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

对于张国焘的印象,毛泽东初步的感受是“高傲”。

mmexport4944ae082aed8465751e8715f6c02923_1664095265438.jpeg
图 | 青年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1919年,毛泽东在杨昌济和蔡元培的极力推荐下来到北大,并成为北大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学生借还图书登记一事,而那时张国焘已经是北大的学生运动领袖。

将毛泽东安排到图书馆,除了有方便毛泽东汲取知识以外,还有李大钊自己的“私心”。

作为张国焘的老师,李大钊自然希望两位深藏潜力的有为青年能在思想上多交流,可作为身居“高职”的张国焘,却看不起满口湘音,整天穿着旧衣服旧裤褂的毛泽东。

对于这段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说道: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对于大多数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听一个图书管理员说南方话。”

而对于毛泽东的印象,张国焘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曾写到:

毛泽东脱不了湖南的土气,是一位白面书生,穿着一件布长衫。他的常识丰富,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比王尽美、邓恩铭等高明多少。他提出的具体主张甚少,可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时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堕入其中后,他便得意地笑起来。

从此段话中,可见张国焘之高傲。

mmexport12a8c0340d2dd524135dbe6d8d7296d8_1664095278967.png
青年毛泽东

与毛泽东相比,李大钊对张国焘的教育时间更久,影响更大,而张国焘也将陈独秀奉为自己的政治引路人,将李大钊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可即便如此,张国焘在1924年5月被北洋军阀逮捕后,却因受不了严刑拷打,将中共北方的11名领导人供出,而其中排在第一的,便是李大钊同志。

这件事为之后李大钊被捕,受绞刑牺牲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这种不坚定,缺乏信念的革命态度,让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分歧越来越大。

其中最直接的爆发,是在长征后期。

当时张国焘和毛泽东在革命道路的方向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严重分歧。

张国焘主张南下,但毛泽东坚持北上,二人僵持不下之中,张国焘愤而起身,向陈昌浩发了一份“南下”的命令。

就此,党内斗争彻底开始。

mmexporte50148b1fb7f39b1de97aab9a3d4788b_1664095302407.jpeg
张国焘和毛泽东

张国焘很有手段,不是一个善茬。自他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一职后,便在暗中准备“肃反”工作。

此时的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动起手来却都比大多数人都狠。在鄂豫皖根据地中,他残害千余名优秀干部,并于1931年9月至10月发动白雀园运动,残害了大批红军骨干。

这种中层骨干的大换血行为,毫无疑问地让他获得了一批支持者。但张国焘依然不满足,他对徐向前也有想法。

当时徐向前是红四军军长,张国焘为了逼迫他听命,借着“肃反”之名,以反革命的帽子,命人逮捕了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宣,想要从中获取徐向前的资料。最终在一无所获后,将程训宣秘密杀害。

张国焘党性不足,信仰不够坚定,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与其最初的革命志向相背离,最终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反观毛泽东,以坚定的信念、信仰,获得了一批支持者,带领中国亿万人民走向胜利。这种胜利是由历史证明的,也是由历史选择的。

mmexportb731f33a87a2f5b76c65cf94b207e55d_1664095315377.png
开国大典中的毛主席

结语

毛泽东之所以是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天选之子”,就是因为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预见性,无论是早期的判断,还是“四渡赤水”“论持久战”的预见,更或是大国之间博弈,他都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高度。

“没有毛泽东奠定的基础,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代伟人,名副其实。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mmexport0a29335505d736bca1eb39016ca20646_166409515632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18: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18:0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伟大: 他们曾和主席亲密无间,后来却分道扬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18: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19:3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19: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21: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优秀作品,为你点赞。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21:1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林会长首赞和各位老师的评语及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21: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之所以是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天选之子”,就是因为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预见性,无论是早期的判断,还是“四渡赤水”“论持久战”的预见,更或是大国之间博弈,他都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高度。
“没有毛泽东奠定的基础,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5 21:4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1:44 , Processed in 0.0385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