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龚天宝 于 2022-9-30 17:15 编辑
发挥红色文化特殊功能 确保老区事业后继有人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老促会 龚天宝、龚瑶、杨小平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对于确保老区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这是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全党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重点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决议》为我们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这是“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的过硬举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组织“五老”深入青少年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故事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讲出来,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增强爱党报国情怀,组织青少年瞻仰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开展读书、征文、演讲、展演、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青少年,引导其从中汲取信仰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中办、国办《意见》为我们指明了关心下一代的现实路径。 (三)这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对在全国城乡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要求:要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阐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质升级,用好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等各类红色资源,激励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知强调: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准确把握青少年的特点和习惯,贴近青少年需求,将“四史”特别是党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宣部《通知》坚定了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这是贯彻落实国家老区政策,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国发〔2021〕3号《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围绕革命历史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并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国务院《意见》把传承红色文化、繁荣红色文化摆在重中之中的位置。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分析 纵观青少年的现状,应该说政治思想面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其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淡漠了“四爱”的浓厚情怀。 应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古今皆同,只是近些年没有完全把握好应试的导向作用,致使青少年把考上名牌大学当作读书的最终目标,学校家长亦视分数为评价学生优劣的第一标准,实事也是如此,每年高考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分数不达线而落榜,又有几个因品德差而落榜的?于是乎,思政课被边缘化了,学生则一心只读应试书,两耳不闻家国事。一部分青少年更是变得理想狭窄,缺少大视野、大气度和应有的“四爱”情怀。 (二)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里,迷失了“三观”的正确坐标。 当前青少年成长面临诸多挑战,长期以来大量涌进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上受到深刻影响,加上社会贪富差距,各种腐败现象,不良虚拟世界在他们心里产生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又如影随形地侵蚀着他们稚嫩的灵魂。凡此种种把他们拖进了一个欲罢不能的境地,最终一些意志薄弱者迷失了“三观”的正确坐标。 (三)在教育冲突的家庭中,削弱了“三维”的核心价值。 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至关最重要。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无不打上家庭教育的烙印,而家庭在教育理念上的错位,比如: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又引发动因与结果之冲突,比如:家长期望值过高盲目攀比结果造成孩子无能,过渡保护溺爱又造成孩子无情,生活越来越富裕,孩子的思想却越来越贫泛,住房越来越大,孩子的心灵空间却越来越小。在教育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根本就谈不上心系祖国,服务社会,修身格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如何尽量清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障碍,红色文化具有特定的导向、教化、激励功能。 (一)红色文化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 红色文化是包孕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朽文化。曾几何时,在血雨醒风的民主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蹂躏,反动政府的残酷迫害,先辈们的信念坚如磐石,理想胜于生命,他们用夸父追日般的执着,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生;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千孔百疮,一贫如洗的祖国,先辈们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用愚公移山般的毅力,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面对固步自封,西风渐进,先辈们使命在肩,锐意进取,用凤凰涅槃般的勇敢使中华民族展翅腾飞。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人类史上响彻环宇的信念之歌,用生命竖起了一座又一座人类史上高矗云端的理想之碑,这些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红色史诗就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只要我们暇以时日,善于引导,就会成为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指路明灯。 (二)红色文化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化功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人,之于国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毒教材”事件对我们发出警示,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德育需求,红色文化则是我党在百年来的斗争实践中凝结的人文硕果,具有丰富的政治营养,高尚的道德准则。从上海红船第一次党代会到“三湾改编”;从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到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到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无不闪耀着红色文化的道德光芒,凝聚着共产党人核心价值的伟大品格。可以帮助成长期的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对于落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要求,红色文化可支教化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红色文化具有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 近年来,随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奇谈怪论,沉渣泛起,加上有些人留学不归,个别人卖国求荣,人们血液中的爱国主义基因面临稀释的考验,尤其对不明真相的青少年影响极为不好,而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的强大基因。毛泽东、陈嘉庚、钱学森、王进喜……一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可爱的中国》、《大堰河——我的保姆》、《长征组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部部字字泣血的爱国宏著。无疑会给青少年注入浓厚的家国情怀。 四、传承红色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红色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事关国家兴衰,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独立,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首先,党政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要把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当成大事来抓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中小学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时间表,有具体负责人,有检查总结,有考核问责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走进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培养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要形成合力。在家庭要讲好红色家风故事,用红色文化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审美观、劳动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教育;社会教育要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规范服务,使青少年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少年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助力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再者,城乡两地要形成合力,做到优势互补。大量的红色资源的遗址、遗迹红色故居,烈士墓地散落在乡村,有的道路不便,有的修复困难,城市有关部门可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修复技术,让这些红色景物景点早日恢复原貌,为学习瞻仰提供更加宽阔的场地。 (二)整合资源,形成优势。 我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老促会主动作为,在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上下了一些功夫,建成了“陈辉烈士公园”“鲁易广场”“渐安暴动纪念园”“文甲农民起义纪念馆”等十多处红色纪念设施,出版了《红色鼎城》、《鼎城红色故事》等有本地特色的红色专著专辑,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激活功效上作文章。 一是利用好现有资源。广泛开展红色书刊进校园、进家长学校、进图书馆、进团队活动室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打牢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二是开发好现有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开发实践教育课堂,甚至可以设立青少年研学“打卡”点,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让青少年亲身感悟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三是保护好现有资源。对区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组合进行分类,评估和研究,严格保护措施,并制定问责机制,还可联动社会力量,解决保护红色资源的资金难题,推动本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质升级。 (三)创新思路,形成特色。 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呆板地说教,也不容易接受单向的灌输,我们可以根据特点,创新思路,形成特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一要让青少年们看得见。精心策划推出反映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主题学习体验线路,组织开展贴近青少年实际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做到场地有形象,比如公共广场、学校操场或大门边可树立英雄、伟人的雕塑或宣传图像(目前大多数学校均没有设英雄雕塑),墙上有标语、名言、警句(大多数学校也没有),教室有红色文化墙报。 二要让青少年听得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讲活动,主办思政公开课、主题宣讲会、形势报告会,讲足新时代伟大成就、讲透当前形势任务,讲清光明发展前景。可以发挥专家学者或研究会的作用,挖掘整合本土英雄人物,典型事件提炼成脍炙人口的故事,精炼易记的口号,或用本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编排节目,如湖南花古戏、常德丝弦、快板、三句半、民歌等。 三要让青少年记得住。发挥网络优势。推动红色文化上网络,进云端,成数据,或动漫或抖音,通过形象化的呈观,沉浸式的体验,推出一批“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使“奋斗正当时”、“奋斗成就梦想”、“强国复兴有我”的思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红色文化的展示、传承,提供容易接受的方式。 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特殊功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红色本质,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样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作者简介:(龚天宝现任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网宣协会会长、区关委副主任、区老促会副秘书长、区人大常委会三级调研员,曾在国省市三级党报、三级人大期刊、三级人大网站、三级党办秘书期刊、《中国老区网》、《凤凰网》、《中国火炬》等媒体发过300多篇文章,一文获第24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是湖南省当年唯一的二等奖和最高奖,一文获中办秘书局征文三等奖,七文获湖南人大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三文获湖南省人大制度理论研讨论文一、二、三等奖;龚瑶原任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区委巡察办副主任,曾在《人民日报》中办《秘书工作》《民主与法制时报》《中纪报》《湖南日报》《人民之友》《常德日报》发表过多篇文章,几次在国、省、市获奖;杨小平、系鼎城区网宣协会会员,多年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龚天宝 联系电话:13707420137
|